特朗普慌了!美国人怒斥减税,两次法案惨遭滑铁卢,背后有鬼?
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推出的“大而美”减税法案,原本被视为一张稳赢的政治牌。但出人意料的是,它却遭遇了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 《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民调显示,法案支持率低得惊人。这与特朗普在2017年签署的减税法案,在民意上遇到的冷遇如出一辙。 一个持续了四十年的政治共识,似乎正在美国悄然瓦解。昔日屡试不爽的“减税牌”,如今失去了魔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张王牌为何不再奏效。它如何引爆了从华盛顿到硅谷的公开冲突。 最终,这一切也揭示了美国政治机器在财政悬崖前的困境与无力。 税收不再是万灵药 回溯过往几...
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推出的“大而美”减税法案,原本被视为一张稳赢的政治牌。但出人意料的是,它却遭遇了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
《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民调显示,法案支持率低得惊人。这与特朗普在2017年签署的减税法案,在民意上遇到的冷遇如出一辙。
一个持续了四十年的政治共识,似乎正在美国悄然瓦解。昔日屡试不爽的“减税牌”,如今失去了魔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张王牌为何不再奏效。它如何引爆了从华盛顿到硅谷的公开冲突。
最终,这一切也揭示了美国政治机器在财政悬崖前的困境与无力。
税收不再是万灵药
回溯过往几十年,特别是自里根时代,共和党总能将“减税”作为一张王牌。许多人坚信,减税能刺激经济。
然而,今天的美国,情况已截然不同。这项“大而美法案”中,不仅有普遍减税,更包含削减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计划资金的内容。
这样的组合,并未能赢得民众的掌声。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曾经的“减税等于民心”公式,突然失灵?
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整体税负,尤其富人的税负,经过45年的持续下调,已处于历史低位。
数据显示,1980年,美国最高个人所得税率曾高达70%,甚至在1952至1953年间,一度飙升至92%。
而到了今年,这个数字已经降至37%。企业所得税率也从1968至1969年的52.8%,一路降至今年的21%。
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的减税,对普通民众的实际减负效应已远不如从前。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也变得十分有限。
更深层面的原因,在于美国社会不平等的急剧加剧。收入差距远超历史平均水平,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民众普遍反感为富人进一步减税,尤其当这与削减医疗补助等民生项目挂钩时,反对声浪尤其高涨。
大家普遍认为,这项法案的本质就是“劫贫济富”。它主要惠及少数富裕阶层,却损害了普通工薪家庭的利益。
当一项本应争取民意的政策,不仅失效,甚至引发反感时,当权者为何还要强行推动?这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利益博弈。
硅谷与华尔街之争
这项减税法案的争议,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党派界限。它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美国精英内部的激烈矛盾。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现任总统特朗普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之间的公开决裂。两人的隔空喊话,在社交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
马斯克公开抨击特朗普政府取消电动车税收优惠,直言美国“单一党”,甚至放出话要成立新党派。
特朗普也毫不示弱,翻出旧账反击,讽刺马斯克“如果没有补贴,他早该回南非了”。这场骂战,正是对电动汽车补贴取消的直接反应。
这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更准确地说,这是华尔街和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对硅谷新贵的一次“围剿”。
法案精准地取消了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而这些产业正是美国制造业回流、创造就业的重要力量。
以特斯拉为例,其产业链牵涉21个州,雇佣了大约20万蓝领工人。取消补贴,影响的绝不仅仅是特斯拉一家企业。
它冲击的是整个新兴电动汽车生态,是美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希望。这无疑是一场新旧经济势力间的直接较量。
除了商界精英的冲突,政界也出现了罕见的跨党派合作。前总统奥巴马与乔治·W·布什,两位分属不同党派的领导人罕见联手。
他们公开批评法案中削减国际援助的部分,认为这等同于“自断臂膀”。这进一步证明,现行政策已经引发了超越党派的精英层分裂。
精英在内斗,民众在反对,而这一切混乱,都指向一个被长期回避的终极问题。一个国家财政的巨大隐患,正逐渐浮出水面。
无解的财政棋局
减税法案争议的背后,是美国面临的根本性财政困境,以及两党政治的集体失能。
所谓“减税能自我融资”的“拉弗曲线”理论,在历次实践中已被证明破产。无论是里根、小布什,还是特朗普的第一任期。
这些减税政策均未能实现自我融资,反而显著加剧了国家债务。如今,美国的国家债务和赤字已达令人担忧的水平。
债务利息支出不断攀升,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已引发经济学家的普遍担忧。这本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但在政治现实中,却异常复杂。
共和党人眼下正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减税政策即将到期,如果不延长,可能会引发民众强烈反弹。
然而,延长减税又将继续加剧本已高企的国家债务,使得财政状况雪上加霜。这是一个骑虎难下的两难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两党似乎都缺乏真正的政治意愿,去推动那些不受欢迎的增税措施来解决财政问题。
这导致了美国财政陷入一个危险的僵局。许多共和党议员签署了不增税承诺。
特朗普本人则通过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来变相增税,却坚称这些成本不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民主党方面,尽管口头上支持对富人增税,但也缺乏勇气触及更广泛的群体,以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
这种“既要低税收,又要高福利,还不能增加债务”的矛盾心态,正将美国推向一个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
结语
“大而美法案”的争议,远不止于税率数字的增减。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社会不公加剧、精英利益撕裂、政治共识瓦解的美国。
当政客们还在国会山为法案激烈博弈时,民众的真实感受,早已给出了答案。
从对医疗费用的焦虑,到独立日烟花(被高关税卡住的中国产品)的涨价,无不体现着这种不满。
“减税牌”的失灵,标志着美国政治叙事的转折点。未来的挑战不再是如何推销又一次减税。
而是哪一位政客有勇气告诉选民真相:在国家债务、社会福利和低税收这个“不可能三角”中,美国人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
否则,再“大而美”的法案,也无法修补国家财政和社会的真实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