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洪水来袭,谁在风雨中守护城市正常运转现场曝光
北京,又一次被暴雨“洗礼”了。朋友圈里,那句“北京又下暴雨了!”是不是又刷屏了?外面风雨交加,不少人被通知居家办公,享受着难得的“带薪看海”时刻。然而,当这座超大城市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像电影里的“逆行者”,蹚着水、顶着风,默默地为城市的正常运转坚守着。这不仅仅是奉献,更是城市韧性的最真实写照,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社会协同能力的终极拷问。 谁在风雨中“点亮”城市?——电力抢修员的硬核担当 当2025年8月4日的暴雨预警升级,房山、门头沟、石景山等区降雨量可能突破200毫米,山...
北京,又一次被暴雨“洗礼”了。朋友圈里,那句“北京又下暴雨了!”是不是又刷屏了?外面风雨交加,不少人被通知居家办公,享受着难得的“带薪看海”时刻。然而,当这座超大城市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像电影里的“逆行者”,蹚着水、顶着风,默默地为城市的正常运转坚守着。这不仅仅是奉献,更是城市韧性的最真实写照,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社会协同能力的终极拷问。
谁在风雨中“点亮”城市?——电力抢修员的硬核担当
当2025年8月4日的暴雨预警升级,房山、门头沟、石景山等区降雨量可能突破200毫米,山区山洪、泥石流风险极高时,电力中断几乎是必然。密云、怀柔、延庆等地的村庄瞬间陷入黑暗,但总有一束光,在最深沉的夜里亮起。
这束光,来自那些“风雨无阻”的电力抢修小哥。我听说,他们开着橙色的工程车,在泥泞湿滑的山道上艰难跋涉,车轮子打滑的声音,听着都替他们捏把汗。在密云石城镇张家坟村,暴雨冲刷出一个大坑,变压器周边环境复杂,发电车都难以直接接入。但这些“电力特种兵”没放弃,迅速研判,拉开高压保险、低压总开关,再将400千伏安的发电车与低压线路相接。随着“接线完成,启动发电车!”一声令下,机器轰鸣,一盏盏灯重新亮起。村民们那句“可把你们盼来了!”,简直比任何赞美都来得实在,那画面感,瞬间拉满!他们不仅是修复电力,更是点亮了被困者的希望,这背后是国网北京电力325支抢修队伍,争分夺秒跨区抢修的效率与决心。
社区“摆渡人”:平凡英雄的温暖接力
当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低洼地区积水成河,谁来守护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答案是,你我身边的社区志愿者。他们不是什么“纸片人”,而是实实在在的“摆渡人”。
杨镇澜庭的老徐,蹚着齐腰深的积水,带着工作人员排查地下室积水点位。那场景,水深火热,但老徐一句“我熟悉地形,我带着工作人员查找点位”,透着一股子“老北京”的局气和担当。在顺义牛栏山镇史家口村,当怀河右堤内34户116名群众需要转移时,志愿者们迅速集结,化身“摆渡人”,肩背手抬,搀扶老弱,一句“大爷慢点,我来搭把手”,把焦虑都给冲淡了,简直是暴雨中的一股暖流。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构建起一张无形的社会协同网络,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外卖小哥:城市毛细血管的“韧性”担当
当然,也少不了咱们“行走的段子手”——外卖小哥!当北京市防汛指挥部要求市民“非必要不外出”时,他们却冒着雨,一天工作12小时,穿梭在积水的街道上。累不累?肯定累!但他们嘴上却说:“暴雨归暴雨,给的是真多啊,今天3个小时已经跑了300块。”这不就是咱们打工人最真实的写照吗?嘴上抱怨着,身体却很诚实地在为生活奔波。
他们的雨衣被风吹得鼓胀变形,脸上雨水交织,却依然小心翼翼地穿梭在积水的街道上,为了那份热腾腾的饭菜,也为了那份沉甸甸的收入。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也迅速响应,推出“超时免责”和“天气补贴”,甚至有骑手在群里分享装备:“手机防水袋最重要,凉鞋、洞洞鞋、摩托专用的分体式雨衣也很必要!”这股子苦中作乐的劲儿,简直就是暴雨中的“清流”。他们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在极端天气下,用自己的坚韧保障着城市的基本运转,也折射出平台经济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演变。
城市韧性的深层思考:从“停摆”到“协同进化”
说白了,这次暴雨,咱们看到的不只是天气预警和防汛响应,更是这座城市最深层的“韧性”在闪光。电力抢修员、社区志愿者、外卖小哥,他们就像城市毛细血管里的一个个细胞,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共同支撑起城市的脉搏。他们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英雄”,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守望相助”,什么叫“责任担当”。
然而,我们不能止步于感动。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的脆弱性依然存在。清华大学教授刘佳燕指出,我国城市在系统性韧性思维上仍显不足,往往聚焦于单一灾害应对,面对复合型灾害时显得捉襟见肘。此次暴雨也暴露出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滞后、山区旅游安全预案不完善等结构性短板。
所以啊,各位伙伴,下次再遇到暴雨,咱们除了在家安心“葛优瘫”,也别忘了给这些“逆行者”们点个赞。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韧性的一部分。如果可以,咱们能做的也很多:
对服务者多一份理解与支持: 点外卖时多一点耐心,给骑手一句“注意安全”的提醒;社区里有需要帮助的邻里,主动搭把手,哪怕只是帮着清理一下楼道积水;如果看到电力抢修人员在户外作业,远远地避开,给他们留出安全空间。提升个人应急能力: 了解你所在社区的防汛预案,知道紧急避险路线;家中常备应急物资,如手电筒、急救包、少量现金和不易变质的食物。关注并参与城市治理: 积极向社区或相关部门反馈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推动“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地,让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真正发挥作用。
极端天气正在成为“新常态”,城市不能永远靠“停摆”来应对。我们需要从每一次挑战中吸取教训,将危机转化为城市进化的契机。这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更需要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社会协同与个体担当。唯有如此,北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预见风险、有效应对,并在每一次挑战中变得更强的“韧性城市”。毕竟,一个真正强大的城市,不是看它在风和日丽时有多繁华,而是看它在暴风骤雨中,有多少人愿意逆行,有多少人愿意守望相助,又有多少人能从容不迫地活出那份“京味儿”的从容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