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再发两篇诗词 周总理展颜邓小平沉吟
1976年,毛主席发表了两首诗词,周总理听后露出了笑容,而邓小平则陷入了深思。 毛主席不仅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比毛主席文风更雄浑大气的了,因为这是独属于一代伟人的气魄,别人很难模仿。 毛主席的诗词不仅文风独特,其内涵也非常深刻。比如他在晚年写的两首诗,其中的寓意让人回味无穷。 毛主席被迫写诗? 1976年的第一天,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共同发布了一篇新年文章,文章的标题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出自毛主席的新作品。 毛主席的新作没有在人民日报等大...
1976年,毛主席发表了两首诗词,周总理听后露出了笑容,而邓小平则陷入了深思。
毛主席不仅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比毛主席文风更雄浑大气的了,因为这是独属于一代伟人的气魄,别人很难模仿。
毛主席的诗词不仅文风独特,其内涵也非常深刻。比如他在晚年写的两首诗,其中的寓意让人回味无穷。
毛主席被迫写诗?
1976年的第一天,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共同发布了一篇新年文章,文章的标题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出自毛主席的新作品。
毛主席的新作没有在人民日报等大报上发表,而是在复刊后的《诗刊》杂志第一期,总题为《词二首》。人民日报等媒体因此发表了社论。
在社论开头,提到了毛主席的两篇新作品,文中写道:“今年是1976年,今天发表了毛主席1965年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
其实这里已经说得挺清楚了,这两首诗并不是1976年写的,而是早在1965年就已经写好了,只是到了1976年才发表出来的。
话说,这两首词的诞生还有一段渊源。那年夏天,周总理的伴侣邓颖超女士因为一些事情来到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与毛主席见面。
在聊天的时候,邓颖超主动提到想看看毛主席的新作品,不过毛主席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东西了,所以没有什么新作品。
邓颖超坚持请毛主席写点新的东西,她说自己等着看呢。毛主席笑着答应了她的请求。
这种事情以前就发生过。比如,郭沫若当《诗创》杂志总编的时候,也向毛主席要了一些旧体诗,想让杂志更有名气。
那次,毛主席开始并不愿意,他怕自己写的旧体诗会误导年轻人,说自己写得不够好。后来在郭沫若的多次劝说下,毛主席才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最近又有诗友上门求诗,毛主席这次也没办法推辞。见面后,他想了很长时间,最后熬了两个晚上,终于写出了两首新诗,也就是后来发表的《重上井冈山》和《鸟儿问答》。
毛主席给邓颖超写信时还提到:“自从你逼我写诗后,只好遵命。熬了两个晚上没睡觉,写了两首词......如果有不当之处,请狠狠修改。”
邓颖超自己也是个高材生,文化素养很高,所以特别喜欢读诗。她和周总理之间经常用诗书来表达情感。
邓颖超还非常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因此经常催促他写诗。这种领导之间像朋友一样的亲密关系,让人感觉非常温馨。
幸亏毛主席被邓颖超“逼着”做了,不然我们就看不到毛主席的这两篇佳作了。
这两首词都写得很有趣,也富有深意。我们先来看第一首《重上井冈山》。词中写道:“心中早有高远志向,如今再次踏上井冈山。千里迢迢来寻旧地,只见面貌焕然一新。四周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山路蜿蜒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其他险处都不再畏惧。风雨雷电,红旗飘扬,这是人间。三十八年光阴匆匆而过,如弹指一挥间。我们能飞天摘月,能入海捉鳖,谈笑间凯旋归来。世上无难事,只要勇敢攀登。”
这首《鸟儿问答》更是妙趣横生,诗中写道:“大鹏展翅,飞九万里,乘风翻腾。抬头看青天,俯瞰人间城池。战火连天,弹痕满地,惊吓了檐下小鸟。怎么办呢,哎呀我要飞越。问你要去何方,小鸟答道:有仙境琼楼。不见前年秋月明,订了三方协议。还有美食,土豆炖熟,再加牛肉。别多话!看这天地大变。”
不得不说的是,毛主席确实了不起,他从不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写的东西总是那么朴实无华,贴近生活,这样的文章才真正受到大家的喜爱。
也许有人认为:“太过通俗的文章算不上优秀”,然而这说的是毛主席的作品。他的诗词岂是普通的文学作品那么简单?显然不是。
最近,两个新词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毛主席的两首诗词一出来,大家就议论纷纷。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他的新作品,但邓颖超知道,这些词其实是毛主席以前写的旧作。
后来在发表文章和写社论时,媒体才把创作时间改成了1965年,但没有写具体的日期,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是哪一天。
其实我们能猜出时间。比如在《重上井冈山》这篇里,毛主席是在五月的后半段去的井冈山。他给邓颖超的回信写的是九月底,所以这篇作品大概也是那时候写的。
据邓颖超回忆,那年夏天,她陪同毛主席接待外国女嘉宾时,请毛主席写了一首诗。
依据当年的工作日历和《人民日报》的报道,毛主席在6月29日接待了坦桑尼亚妇女代表团,当时邓颖超和曹孟君也在场陪同。因此,毛主席写诗的时间应该是在6月29日之后。另外,胡乔木在7月16日的日记中提到:“早上去了康老家,和康、郭两位老人讨论主席的两首诗词。”这说明毛主席的诗词创作时间是在7月16日之前。
时间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毛主席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自从毛主席再次登上井冈山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井冈山热”。无论是那些亲身经历过井冈山革命的老战士,还是那些从未踏上过这片土地的干部们,都纷纷前来参观。站在山顶,他们回望过去的岁月,无不感慨万千,甚至流下了眼泪。
当毛主席的《重上井冈山》发表后,这首词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唱,许多人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相比《重上井冈山》这首歌广为流传,《鸟儿问答》在当时却引发了一些讨论。因为毛主席在这首词里用词很轻松,特别是那句“不须放屁”,最让人感到惊讶。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毛主席只是随意创作。实际上,他在完成作品后,并没有直接寄给邓颖超欣赏,而是先请了胡乔木、郭沫若等专家进行了仔细的审阅。
根据胡乔木的日记,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并不是毛主席最初写下的样子,而是经过大家讨论后的最终版本。
初稿和最终版本相差挺大的。比如,原本有一句“牛皮突然破裂,从此没了踪影”,后来就被改掉了,其他地方也有很多修改的地方。
最后展现给我们的,已经是仔细推敲过的内容了,所以毛主席这样写肯定有他的道理。只是这种道理别人可能未必能完全理解。
在给《鸟儿问答》配乐时,中央乐团的成员们遇到了难题,不知道如何处理那句“不须放屁”。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想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首先是选择避开,不去唱《鸟儿问答》这首歌,而是改唱《重上井冈山》。其次是将歌唱改为朗诵,通过技巧来弥补,尽量让歌词听起来自然不突兀。
要是真想唱的话,就在制作音乐时把“放屁”这两个词的音量调低,这样就不会影响整体的听感了。
这三种方法既满足了人们的观看和听的需求,又完成了任务,可以说是好处多多。
毛主席的用词轻松通俗,写作风格独特。如果将这样的作品改编成曲目,可能不太合适,但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却越品越有味。
鲁迅先生曾经提到过,画家们可以画出很多美好的事物,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去画那些不雅的东西,比如鼻涕和粪便。在文学创作中,也常常避免提及这类让人感到不适的词汇。然而,毛主席却与众不同,他从不拘泥于这些常规。
除了这首《鸟儿问答》,他的另一首著名作品《沁园春·长沙》里的“粪土当年万户侯”也同样引人注目。这句话用词大胆自然,谁能说这样的句子不受欢迎呢?
两位前辈的表情不一样。
毛主席的作品出来后,还有两个最懂他的心的人,那就是周总理和邓公。
周总理当时还在病床上,身边的人正在为他读报纸。当他听到毛主席的新作后,病中的周总理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另一边,邓公坐在办公桌前看完报纸后,眉头紧皱,许久没有开口。
同样是看同一部作品,为什么两位大人物的感受会相差这么多呢?其实,这说明他们都是真正理解了作品,只是每个人看到的侧重点不同。
要真正领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这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毛主席重返井冈山后写下了第一篇文章,那时他站在高山上,眼前是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但他的心思却并未停留在这美丽的风景上。
毛主席回想起三十多年前在这奋斗的时光,想到当时遇到的种种问题,心中不禁涌起了深深的忧虑。
由于担心国家的发展,毛主席写下了这首词。然而,我们从词中感受不到忧伤或不满,反而能体会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这说明他老人家对未来仍旧充满了希望,一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伟人的气魄真是不言而喻。
如果说《重上井冈山》讲的是国内的故事,那么《鸟儿问答》则完全转向了国际话题,特别是谈论到了苏联的情况。
原文中提到:“不见前年秋月明,签了三个协议”,这说的是1963年苏联与美国、英国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空及水下试验核武器条约》,他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限制我国的核试验。
曾经的老大哥苏联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与中国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甚至与美英联手对付中国,这让毛主席感到非常失望。
不过一年多,中国就成功进行了核武器试验。毛主席听了后很高兴,提笔写了一首词,并说:“不用吹牛,看这天地大变。”这句话是在讽刺赫鲁晓夫。
这首诗处处透着讽刺意味,开头提到的鲲鹏和蓬间雀取自庄子的《逍遥游》,把赫鲁晓夫比作“蓬间雀”。就像常说的“燕雀不知鸿鹄之志”,这句话表明了赫鲁晓夫这个通过内部斗争上台的人,现在所做的一些倒退行为并不受民众欢迎。
关于那句话“土豆煮好后再放牛肉”,依然是在谈论赫鲁晓夫。因为在1964年4月他访问匈牙利时,提到了他的“福利共产主义”,把共产主义社会比喻成一道“美味的土豆烧牛肉”。
毛主席在讽刺那些以为和美英签了条约就能过上好日子的人,觉得他们就能吃到“土豆烧牛肉”,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难道共产主义就是吃得好一点吗?这种想法和行为真是挺可笑的。
说到这儿,我们就能明白周总理为什么笑了。他当时正遭受膀胱癌和肠癌的痛苦,能够平静地躺在床上已经很难得了,更别说还能笑一笑了。
秘书读完后,周总理让他把诗词放在自己枕头边,好像这样能给他带来一些力量。可惜到了1月8日,也就是新年后的几天,周总理离开了我们。
关于邓公,有人说是12月30日下午他看到了那篇社论,也有人说是汪东兴打电话请他过目。邓公当时没有说话,这不仅是由于他自己所处的境况,也是因为他正在思考毛主席担心的国家未来问题。
如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如何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毛主席和周总理已经无法亲自思考这些问题了,邓公不得不承担起这份重任,他怎能不为此担忧呢?
结尾词
毛主席在生命快结束的时候,经常读晋朝庾信写的《枯树赋》。这篇文章讲了一棵被风吹雨打变得非常虚弱的枯树,但它依然坚强地活着,并且发芽开花。
这背后含义深远,即便晚年毛主席身体虚弱,他的战斗精神依旧旺盛。他仍然期望革命事业如同那棵枯树,能够坚韧地活下去,重新焕发生机,长出新的绿叶和花朵。
邓公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现在的中国不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一样茁壮成长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