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陈发鸿烈士:虎将英魂铸就“发鸿街”

在射阳县合德镇,一条名为“发鸿街”的道路,承载着对一位抗日虎将的永恒纪念。这位英勇献身的英雄,便是新四军第3师8旅22团团长陈发鸿。 陈发鸿,1915年生于陕西延川一个贫苦农家。少时饱受地主压迫,铸就了坚毅刚强的性格。1935年,20岁的他投身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踏上革命征程。在部队中,他迅速成长,从班长升至连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八路军第115师转战华北,参加了平型关大战等著名战役,历任营长、副团长。 1940年,为支援华中新四军,陈发鸿随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南下部队(后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

在射阳县合德镇,一条名为“发鸿街”的道路,承载着对一位抗日虎将的永恒纪念。这位英勇献身的英雄,便是新四军第3师8旅22团团长陈发鸿。

陈发鸿,1915年生于陕西延川一个贫苦农家。少时饱受地主压迫,铸就了坚毅刚强的性格。1935年,20岁的他投身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踏上革命征程。在部队中,他迅速成长,从班长升至连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八路军第115师转战华北,参加了平型关大战等著名战役,历任营长、副团长。

1940年,为支援华中新四军,陈发鸿随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南下部队(后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挺进苏北。他参与开辟淮海根据地,并在同年10月南下盐阜地区,连克顽军据点,有力配合新四军黄桥战役,开创了盐阜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陈发鸿历任第22团副团长、24团副团长,1943年春夏重任第22团团长。

出身贫苦的陈发鸿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刻苦学习,很快能读书看报、撰写文稿,做报告常亲力亲为。他非常重视地方武装建设。在兼任阜宁县大队副大队长期间,他亲临训练场,率先垂范,严格要求。面对原“小刀会”成员的散漫,他既严肃批评,又耐心教育,宣讲革命道理和纪律重要性,关怀战士生活,使队伍迅速成为“拉得出、打得响”的过硬力量。他领导的第22团以战斗力强、作战勇猛著称,被第3师誉为“虎团”,陈发鸿本人也被黄克诚师长赞为“虎将”。

1944年10月,盐阜军民向日伪发起总攻。第3师决定拔除合德镇(苏北棉区重镇,日伪重要据点)之敌,由第22团和第24团主攻。敌人在此筑有大量炮楼碉堡,驻有日军小队及多股伪军共600余人。19日夜,风雨交加,陈发鸿率部急行军30里奔袭合德。战斗打响后,他指挥部队从西南方向突破,连克南圩门碉堡、伪警察局和敌炮楼,直插核心。

位于镇中心的陈树清庄圩炮楼是敌最强火力点。陈发鸿指挥部队巧妙利用地形,凿墙前进,迅速攻占孟家炮楼。他亲登楼顶,指挥机枪扫射、迫击炮轰击,掩护部队猛攻。爆破手摧毁外围火力点后,他及时组织后续部队冲锋,最终攻克敌据点,俘获伪军头目戴兆林以下64人,歼敌30余人,肃清外围伪军。但据守合德公司核心据点的日军仍负隅顽抗。

21日,我军再度发起总攻。陈发鸿亲临一线指挥,不幸中弹重伤。被抬下抢救时,他仍勉励战友:“战斗是流血的政治。要打仗,就会有流血。牺牲,是革命军人常有的事,请同志们莫难过。”当晚,这位年仅29岁的虎将因伤势过重,壮烈殉国。

陈发鸿牺牲后,新四军第3师和地方政府将其安葬于阜宁芦蒲烈士公墓(今新四军盐阜地区抗日阵亡将士公墓)。10月29日,公葬仪式隆重举行,黄克诚师长亲撰挽联:“痛一弹无情夺吾勇将,愿三军用命歼彼凶顽”,表达无限悲痛与歼敌决心。陈发鸿在盐阜征战四年,战功卓著,深得军民爱戴。1946年,射阳县人民政府为永久纪念他的功勋,将合德镇桥北街命名为“发鸿街”。这条街道,至今传颂着虎将陈发鸿不朽的英名与精神。

陈发鸿烈士永垂不朽!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

电话:

邮箱:

QQ:

足球资讯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