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登基后仅存两位亲弟弟,为何命运都如此悲惨?

雍正在那一夜去世后,乾隆登基时,身边真正的亲弟弟只剩下两位:一个是性格狂放不羁的弘昼,另一个则是才思敏捷但性格偏狭的弘曕。 三位兄弟,本该是“手足同心,利断金”,可一旦权势扯进来,兄弟情谊一下子变成了最薄弱的幻影。 乾隆一方面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身份,另一方面又难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最后却只得眼睁睁看着弟弟们走向悲凉的终点。 乾隆登基后的开局布局 1735年秋天,雍正去世,年仅二十五岁的弘历接过了大清王朝的皇位。 这位年轻皇帝刚一登基,便遇到一个挺尴尬的局面:父亲雍正虽然把大清从康熙晚年的党争乱局...

雍正在那一夜去世后,乾隆登基时,身边真正的亲弟弟只剩下两位:一个是性格狂放不羁的弘昼,另一个则是才思敏捷但性格偏狭的弘曕。

三位兄弟,本该是“手足同心,利断金”,可一旦权势扯进来,兄弟情谊一下子变成了最薄弱的幻影。

乾隆一方面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身份,另一方面又难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最后却只得眼睁睁看着弟弟们走向悲凉的终点。

乾隆登基后的开局布局

1735年秋天,雍正去世,年仅二十五岁的弘历接过了大清王朝的皇位。

这位年轻皇帝刚一登基,便遇到一个挺尴尬的局面:父亲雍正虽然把大清从康熙晚年的党争乱局里救出来,但也因为措施太严厉,把宗室和满朝大臣都得罪得不轻。

雍正那套“紧箍咒”一样的治理方法,的确把官员队伍搞得规规矩矩,但也让皇族们心里都闷得慌,憋着不满。

乾隆一想,要是他继续沿用父亲的那套办法,估计刚刚稳住龙椅,就得四面受敌,处境挺难堪。

因此,他决定走另一条路,展现出一副宽宏大量、亲和力十足的样子。

雍正一去世没多久,乾隆就把那些曾经被软禁和打压的宗亲们一个个放了出来,有的还恢复了爵位。

对满朝的文武官员,他也换了个说话的腔调,不再随便用廷杖、抄家那一套,而是用一种温和的语气来赢得人心。

除了对宗室表现出好意,乾隆还非常清楚民心的重要性。

他刚在位的时候,最被人夸的是多次减免赋税和救助灾荒。

对老百姓来说,少交点粮食税,才是真心实意的好事。

乾隆的机智,这一点儿也不止于此,他并没有一味地放松警惕。

他虽说藏起了雍正那副嚣张的模样,但在关键细节上,丝毫没有弄错。

像军权啥的,他把握得死死的。乾隆六年的木兰秋狩,表面看是打猎,其实是想稳住旗人们的军纪,让八旗的子弟们别忘了持刀持枪的本事。

他对外的事也格外留心,贵州苗疆、准噶尔部那些动静,都是亲自下旨安排,亲力亲为。换句话说,他把“宽政”当做调和局势的润滑剂,但绝不放松对权力的掌控。

他说话做事,既带点书生的底气,也不失皇帝的狡猾机灵。

他说自己是春秋正富,满腔热血,觉得大清在自己手里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于是,他高调开始整理典籍,像《四库全书》的编纂,就是在这种豪情壮志的推动下展开的;他还喜欢营造气派,派人扩建圆明园、重修宫殿,把自己的气度具体展现在山河楼阁中。

在乾隆刚刚登基的那些日子里,大臣们都觉得,这位年轻皇帝跟雍正时期那股严肃劲儿不太一样,他不像以前那样板着脸训话,而是会笑着和人说话,还喜欢吟诗作赋,气质明显轻松了不少。

可是一到处理政事的时候,他就果断坚决,说一不二,比他父亲还会用笑容带来厉厉的铁腕。

宽容是一种策略,掌控才是真正的目标,这才是乾隆的真实面孔。

就是在这样的局面里,他的两个弟弟——弘昼和弘曕——起初都享受了一些不错的待遇。

乾隆本打算靠亲情来稳住宗室,结果这份“关心”最后没能带来温暖的结局。

伙计们,大家性格不一,各有各的毛病,可是乾隆那皇帝的身份,决定了他终究只能做天子,别想变成那阿哥。

弘昼的狂放人生

在乾隆的两个弟弟当中,弘昼算得上是最“别具一格”的一个。要说起他,实在就是“戏精”加“豪放派”的典范人物。

先来说说他的来历:他是雍正的第五个儿子,母亲耿氏背景纯正,家族清白,又受到父皇的特别关照。

乾隆一登基,为了表现兄弟之间的情谊,还直接把雍亲王府以及里面的财物统统赏赐给了弘昼。

这待遇啊,说是穿的穿戴像锦缎玉衣都算不上什么稀罕的,可真是把兄长的手心当成了银票似的递过来,真是宠爱有加。

要说弘昼这人,就偏偏不识得谦虚点的人情世故,总喜欢摆出高调的样子。

他靠着皇帝哥哥的偏爱,做事也变得越来越行事洒脱,不拘小节。

有次上朝时,居然当着满朝的文官武将面,跟军机大臣吵得不可开交,最终还冲上去一拳挥了过去。

得晓得,军机大臣在清朝那可是位置非凡啊,换做别人,早就人头掉地啦。

可关键是乾隆在那儿啊,他却装作没看到,既没有责备,也没有追查。

一旦这场景传开,文官武将们全都吓得不敢出声,谁还敢惹这个和亲王嘛?

所以,弘昼敢打人这一事,就变成了朝堂上没人敢提的禁忌话题。

弘昼的豪放不羁,不光在朝堂上彰显无遗,生活中也是如此。他不愿墨守成规,和兄弟们一样拘泥于礼节,他更喜欢“活在当下,尽情享乐”。

喝着酒,吟着诗,胡闹着过日子,都是他的习惯。甚至他自己还写过一首《金樽吟》,直言不讳:“对皇位没啥兴趣,只愿把酒畅饮,享受当下的快乐。”

这首诗后来被叫做救命诗——因为一开口就表明自己没有野心,等于在皇帝心里留下一点点活路。

就算如此,弘昼依然难免掉进是非的圈套。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那年,弘昼突然就没了,享了五十八岁。关于他怎么走的,史料说法挺模糊,有说是病发突然死了,也有人传是因为言行太过,被皇上暗中对付了。

不管真相到底怎样,这位曾经被叫做“荒唐王爷”的和亲王,最后都免不了走上了悲剧的结局。

弘曕的沉浮悲剧

要说弘昼的结局,虽说有点荒唐里带点无奈,但提到他的弟弟弘曕,那简直就是一出高开低走的悲剧。

弘曕比乾隆小了二十二岁,出生在圆明园,所以小名就叫圆明园阿哥。

起初,乾隆对这个弟弟的感情还挺深厚的。

孩子在花园里玩闹呢,皇帝的弟弟喊他过去聊天,他一听就吓得赶紧溜跑了。

乾隆心里有点不爽,不过他没怪,反倒把身边的太监骂了一顿,觉得他们没把小弟弟照顾好,让他受了惊。这份宠爱,也能看出乾隆对兄弟姐妹的情谊一开始是真的很深。

为了让弘曕能有些作为,乾隆专门请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诗人沈德潜,充当他的老师。

要懂啊,沈德潜可是文坛的泰山北斗,各个弟子里头还冒出来不少大腕儿。

弘曕果然没让人失望,诗歌文章都挺出色,藏书也不少,书房的规模跟王府似的大。

他那文采,宗室里面算得上是鹤立鸡群的存在。乾隆曾经觉得,这弟弟挺有望成为家族里的文化代表。

不过啦,年轻得意未必就全是好消息。

弘曕到了十八岁,差不多就被托付了大事,比如打理武英殿、负责圆明园的护军,还涉及造办处,手里权柄挺大。

这小年轻突然掌握这么多实权,再加上他本是亲王的儿子,后来又被过继为果亲王的嗣子,一时间风头可真是风光无限。

手握财富和权势,他也开始有点飘忽不定的感觉了。

弘曕最大的毛病就是爱攒钱。

按理说,身为王爷的他,本来就享着丰富的俸禄,还继承了果亲王的产业,可他偏偏不满足。开个煤窑、敛点财、强占民产,差不多变成了他的副业。

他对仆人都很苛刻,待乡里百姓也是冷若冰霜,但自己生活方面,倒是挥金如土,奢华至极。

更让人难堪的是,他竟然借着身份干涉朝政,为自己亲信打点关系,甚至还涉足盐业和人参的买卖。在乾隆看来,这简直就是在踩红线。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盐政案被揭发,牵扯出弘曕用人参偿债的丑事。

乾隆这才算是彻底发飙,把那些荒谬的事一件件地清算得一干二净。

最终,弘曕被剥夺了爵位,从郡王降级成贝勒,还被罚了大笔银子。这对一个皇弟来讲,算得上是莫大的羞辱了。

从此之后,弘曕只得闭门在家,心情变得郁闷难堪,整天愁眉苦脸,不久就病倒了。

乾隆得知消息后,亲自前去看望。躺在病榻上的弘曕跪地认错,乾隆忍不住流泪,说自己本来只是想通过惩罚来锻炼他的性格,没想到却差点逼得弟弟病倒了。

到头来,乾隆在他临终前把郡王的封号重新授予了弘曕,可惜已是太晚。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曕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乾隆弟弟去世后,他伤心得泪流满面,还追谥他为“恭”,并为他建了规格很高的墓葬,好让他有所补偿。可不管怎么样,这位才华横溢的弟弟,终归还是没能躲过“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

要说弘昼的人生虽有些荒唐,但他活得挺洒脱;而弘曕则是聪明一辈子,可最后却因为贪婪和越权而败下阵来。

乾隆在两个弟弟身上,既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情,也体验过权势带来的冷峻。

结语:

乾隆这一生中,最让他纠结的事,莫过于亲情和皇帝职责之间的拉锯战。

对两个弟弟,他其实并不是没有感情的。

弘昼从小就和他一起读书,像玩伴一样的亲密关系,让他真心实意下不去狠心。

弘曕更是自己一手扶持、寄予厚望的翩翩少年,年纪轻轻就成了乾隆的掌上明珠。

可惜啊,皇帝这个位置,注定不能带点儿感情用事。

弘昼打了大臣一次,他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那事儿也算荒唐,但还不足以威胁到政权。

弘曕干涉盐政,接受贿赂,越过礼节,那就绝对不能忍。

表面上,乾隆还像个兄长,但心里明白,实际上他的身份就是天子。

兄弟之情再浓,终究抵不过那铁一般的权力规则。

他并非铁心肠的人,弘曕病重那会儿,他亲自跑到床边看望,握着弟弟的手,哭得泪眼模糊。

弘昼去世以后,他在诏书里提到他的性格单纯真诚,满满都是难以舍弃的情感。

可这些情感,只有事后才能表现出来。

生前,他得是那个俯视一切的皇帝,掌控着恩怨的裁决,不会手软。就是说,乾隆可以哭,可绝不能退让。

或许,这就是皇帝家的凄凉吧。本该兄弟情深,一起共度时光,可在权势的笼罩下,却渐行渐远。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

电话:

邮箱:

QQ:

足球资讯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