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GPS多24颗卫星,北斗的三大绝活如何改变全球导航格局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依赖的GPS导航系统,其实起源于冷战时期的军事技术?1993年,中国货轮在印度洋因GPS信号被切断而漂泊数日的屈辱事件,直接催生了北斗系统的自主研发。如今,北斗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导航星座——55颗卫星在轨运行,比GPS多出近1.5倍。它不仅实现了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更拥有独步全球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在汶川地震等灾难中,当所有通信中断时,北斗成了唯一的生命线。目前全球每天有超过15亿人使用北斗,年增长率达12%。这场悄无声息的导航革命,正重新定义着世界定位技术的未来格局。 主持人...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依赖的GPS导航系统,其实起源于冷战时期的军事技术?1993年,中国货轮在印度洋因GPS信号被切断而漂泊数日的屈辱事件,直接催生了北斗系统的自主研发。如今,北斗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导航星座——55颗卫星在轨运行,比GPS多出近1.5倍。它不仅实现了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更拥有独步全球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在汶川地震等灾难中,当所有通信中断时,北斗成了唯一的生命线。目前全球每天有超过15亿人使用北斗,年增长率达12%。这场悄无声息的导航革命,正重新定义着世界定位技术的未来格局。
主持人:说到卫星导航啊,很多人都觉得GPS就是全世界唯一的选择,但其实北斗已经悄悄地在改变这个格局了。 嘉宾:没错,主持人。你看GPS这个系统啊,其实是冷战时期美国军方搞出来的,最早是为了让导弹打得更准、部队调度更方便。然后一九九一年的海湾战争算是它第一次大显身手,多国部队用GPS导航战机导弹,直接把战争时间缩短了,这一下全世界都震惊了。 主持人:就是说这套系统从一开始就带着军事基因,后来突然免费开放给民用市场,其实说白了就是个垄断陷阱对吧。 嘉宾:对,这个免费策略挺厉害的。它降低了设备制造商的接入门槛,像高通、联发科这些芯片大厂都跟它合作,结果GPS就成了手机、车载导航的标配。时间一长,全球超过九成的智能设备都支持GPS,用户自然也习惯了。到现在全球有超过六十亿人在用,占了四分之三的人口。 主持人:那北斗是怎么起步的呢,听说跟两次GPS断信号有关。 嘉宾:是的,一九九三年银河号货轮在印度洋被美国断了GPS信号,一下子就成了海上盲人,漂泊好几天损失惨重。这个事儿逼得咱们在一九九四年启动了北斗自主研发计划。然后二零零三年北斗一号投入使用,虽然只覆盖国内和周边,但至少打破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主持人:听起来北斗是被逼出来的,那它后来发展怎么样。 嘉宾:二零一二年北斗二号建成,覆盖了整个亚太,精度从几十米提升到米级。然后二零二零年北斗三号实现全球联网,现在在轨卫星有五十五颗,比GPS的三十一颗多了将近一点五倍,成了全球最大的导航星座。 主持人:卫星多是不是就意味着性能更强啊,北斗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吗。 嘉宾:北斗有三大绝活。第一是既能定位又能发短信,这个在没信号的地方特别管用。比如二零零八年汶川地震通信中断,北斗就靠这个功能传出了救援消息。第二是精度高,在亚太地区误差能控制在五米以内,比如重庆那些复杂的立交桥,用北斗车道级导航偏航概率能降七成。 主持人:那第三点呢。 嘉宾:第三是抗干扰强。北斗用三频信号,比GPS的双频更稳,南方多雨或者靠近高压线的地方也不容易掉线。而且卫星多意味着信号覆盖好,城市里高楼再多也能穿透。 主持人:听起来北斗在技术上确实有优势,那现在用的人多不多。 嘉宾:国内已经是主流了,每天服务次数超过一万亿次。新手机里有二点八八亿部支持北斗,还有四千多万台穿戴设备、超过一千万辆出租车卡车装了北斗终端。高德地图也推出了北斗无网导航,没信号也能用。 主持人:那在国际上呢,跟GPS的六十亿用户比还有差距吧。 嘉宾:目前全球用户超过十五亿,年增长百分之十二,差距在缩小。服务已经覆盖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一百二十多国,还获得了国际民航和海事组织的认可。东南亚渔船用它避险,非洲电力项目靠它调度,应用场景越来越广。 主持人:不过GPS生态根深蒂固,北斗要想全面超越也不容易。 嘉宾:对,未来应该是多系统共存互相备用的格局。就像你现在用手机导航,系统会自动选最好的信号源,用户根本不用操心选哪个。这种健康竞争反而会推动技术不断升级。 主持人:所以说北斗已经从追赶者变成能和GPS掰手腕的选手,成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硬核名片了。今天谢谢专家给我们梳理得这么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