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醉酒时为一小国改名,沿用至今,如今成世界发达国家
你知道吗?世界上“日本”这个国名,其实是在1300多年前才正式被接受的。在此之前,“日本”曾被中国史书叫作“倭国”,这个称号在古人眼里就像有人给你起外号,而且还不太好听。:日本为什么要改名?又是怎么让中国接受自己新名字的?这里头不仅有国与国的较劲,还有一连串让人拍案叫绝的外交智慧。这段国名风波,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暗流?今天就来扒一扒日本从“倭国”变身“日本”的那些事儿,你以为只是改个字,其实是一场国家认同的大考验! 一个名字引发的争议,说起来像是我的朋友圈突然有人要改马甲,然后大家都在猜背...
你知道吗?世界上“日本”这个国名,其实是在1300多年前才正式被接受的。在此之前,“日本”曾被中国史书叫作“倭国”,这个称号在古人眼里就像有人给你起外号,而且还不太好听。:日本为什么要改名?又是怎么让中国接受自己新名字的?这里头不仅有国与国的较劲,还有一连串让人拍案叫绝的外交智慧。这段国名风波,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暗流?今天就来扒一扒日本从“倭国”变身“日本”的那些事儿,你以为只是改个字,其实是一场国家认同的大考验!
一个名字引发的争议,说起来像是我的朋友圈突然有人要改马甲,然后大家都在猜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新操作。古代日本叫“倭国”,但日本人自己越来越嫌弃这个名字,有点像小时候别人叫你外号,小学毕业了还被同学喊“二胖”,早就膈应得不行。日本人为什么在乎这个?“倭”字在古汉语里有点低微、弯屈的意思,放到国家脸上,怎么都觉得没面儿。但要改,还涉及外交,因为名字不是自己说了算,作为大唐的小弟,日本得看老大脸色。派遣使节、精心准备,想要正儿八经地和唐朝说:“能不能给咱改个好听点的名字?”唐朝那边也不是傻子,毕竟一个名字等于国家地位,到底能不能改,这里面的分寸谁都不敢随便拿捏。而圣德太子等人也早早亮出了东方日出处天子的旗号,想和中国平起平坐,摆脱“跟在老大屁股后面学”的感觉。可惜,两边都不松口,悬念撩起来了:日本到底能不能把“倭国”彻底甩掉?
表面上,事情一度平息下来。日本人想改名,但唐朝并不买账。公元670年,日本派遣第六批遣唐使,正式提出来改国名,“你们能不能别再叫我们‘倭国'?”唐朝那边冷处理,直接没回应。这就像你在公司群里提意见,领导装作没看见。原因其实挺多:一来这时候唐朝刚打了白村江海战,日本惨败,地位很被动,和大哥说话底气不足;二来大唐自家事务也很忙,哪里顾得上这点小要求。日本这边,不改名就不好意思出去见人;唐朝那边,觉得你就应该安分守己。于是大家继续“装死”,等着下一波机会。这时候日本内部也有不同声音,老一辈觉得“反正名字早就这么叫,改了又能怎么样?”年轻派则越看越不顺眼,“不改,咱就永远是别人眼里的小配角。”一时间,“叫不叫‘日本'?”变成了国内政治争论的新风暴。
故事到这里迎来了峰回路转的大戏。公元701年,日本重整国旗,经历了大化改新,内部政治经济都大变样,大名鼎鼎的粟田真人领衔上台。他肩负着重要任务,再次踏上海上旅途,这回目标很清楚:非得让唐朝同意“日本”不可。这一趟实在一路波折,海风骤雨简直比偶像剧主角受的磨难还大。到了唐朝地界,粟田真人没急着直接见皇帝,而是先跟地方官、朝廷“二把手”沟通打底,好像职场新人先跟前台打好关系、再和高管谈判。最终武则天亲自召见,他们在宴会上“花式夸中国天子”,把武则天捧上天,随后委婉提出改名请求。武则天深谙权谋,考察再三,觉得日本人来真的,也确实不想让属自己的小弟总是在名字上“掉份”。,敲定:“倭改日本”,让这一页历史翻了个底朝天。大家都没想到,一场风雨兼程的外交,比电视剧还曲折,名字一改,整个日本民族进入了新气象。
表面风平浪静,改名成功后日本国内士气大涨,“日本”成了新国号,文武天皇还给粟田真人升官发财,绝对是老百姓眼里的英雄。但不是说事情到此完美落幕了。改名后的日本迎来了奈良时代的繁荣,文化、政治、佛教都飞速发展,中日互动也变得频繁,但好景不长。到了后来的明清,尤其是海盗头子“倭寇”横行,原本避讳的“倭”字又变成了新一轮的贬义词。别看当年名字多风光,政局一乱,“倭寇”成了中国人谈之色变的存在,中日关系的风向也说变就变。双方的分歧越来越深,历史伤疤一层层挖开,不管叫“倭国”还是“日本”,名字背后是身份的博弈、人心的碰撞。日本和中国在相互认同路上,始终步履艰难,风起云涌。等到了近现代,战争频发,国名的背后又多了层火药味和敏感。名号很美好,现实却处处卡壳。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日本国名改得多带劲,摆脱了附属感,奔向了自立云端,真像家里大儿子终于当了一回主角!”可是等等,这真就那么了不起了吗?从“倭国”变成了“日本”,其实只是字眼和外表变了,内核未必真的不一样。你把‘倭'改成‘日本',是不是以为别人就真的不记得你是小弟?这种换皮的操作,夸起来好像特有志气,其实背后是中国话语权的再分配,是日本偷着乐还不能明着得瑟。再说了,哪怕名字改了,该有的那种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补上的。你看日本后来还不是碰到“倭寇”的帽子,历史就像弹簧,压得越狠,反弹得越猛。你以为改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实只是让朋友圈好看一点,根子里的定位还是跟着对方转。改了名就能变“大神”,是把历史当改头像吗?这一波“叫法”大战,就像给旧鞋刷新漆,走起来还是原来的路,梦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
国名这东西管它叫“倭国”还是“日本”,不过是外衣一层。如果一改名,人家就真的成世界老大了,历史是不是也能随意重写?咱大中国给了面子,准许改名,本意是鼓励东邻自强,可现在是不是我们太大方了?如果当年武则天坚持不给改,日本会不会还在当“倭小弟”?如今日本已经成了亚洲强国,不免让人想起那一句:改名真的能改命运吗?你怎么看待这事儿——是名字决定身份,还是行动赢得尊重?欢迎在评论区开喷,不服来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