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猪成活率仅86%却能碾压同行!牧原股份成本领先的智能养猪秘密!
“公司成活率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为什么完全成本还能领先呢?”面对投资者的犀利提问,牧原股份在7月底的互动平台上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答案:公司2025年6月的全程成活率在86%左右,断奶到上市的成活率在92%左右。 这一数字远低于许多投资者的预期。在传统认知中,生猪养殖的成活率应该是越高越好,但牧原却以“仅”86%的全程成活率实现了行业领先的成本控制——2025年2月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12.9元/公斤,创下行业新低。 01 成活率之谜,数据背后的真相 牧原股份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公...
“公司成活率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为什么完全成本还能领先呢?”面对投资者的犀利提问,牧原股份在7月底的互动平台上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答案:公司2025年6月的全程成活率在86%左右,断奶到上市的成活率在92%左右。
这一数字远低于许多投资者的预期。在传统认知中,生猪养殖的成活率应该是越高越好,但牧原却以“仅”86%的全程成活率实现了行业领先的成本控制——2025年2月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12.9元/公斤,创下行业新低。
01 成活率之谜,数据背后的真相
牧原股份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公司生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的全程成活率保持在86%左右,而断奶到上市阶段的成活率则达到92%左右。这两个数字立即引发了投资者的疑惑——为何全程成活率显著低于断奶后成活率?
对此,牧原股份的解释直指行业核心:全程成活率包含哺乳期仔猪的高风险阶段,而断奶后成活率则反映了保育育肥阶段的管理水平。公司坦诚回应,86%的全程成活率虽低于行业部分企业,但成本结构优化才是核心竞争力。
更令投资者困惑的是,在成活率“不高”的情况下,牧原为何能实现成本领先?牧原在答复中揭示了关键:饲料成本占比高达55%-60%,这才是降本的主战场。
“后续公司会充分发挥猪群的生长潜力,提升猪群健康水平,从而降低料肉比,提高饲料转换效率。”牧原股份董秘在回应中强调,饲料转化效率比单纯追求成活率更具经济效益。
02 智能革命,猪场里的科技力量
走进牧原的现代化猪舍,人们会发现这里更像一个高科技工厂:智能环控设备精准调节环境,智能饲喂系统按需投喂,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监控猪群健康。
截至2023年10月,牧原已部署了覆盖养殖全链条的智能设备系统,包括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等八大类设备,构建起完整的智能化养殖生态。
机器替代人力的效益显而易见。以板下清粪机器人为例,充满一次电仅需耗费2度电,可持续运行6小时,完成相当于1200元人工清粪的工作量,同时还能节约一半用水。应用于10万头猪场一年可节省粪水处理费用高达30万元。
牧原的智能化战略规划分为三步走:从管理精细化、决策智能化,到无人值守、智能养猪,最终实现“万物智联”。公司自研的AI系统能自动识别猪群重量、数量及健康状况,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大幅提高养殖效率。
2024年,牧原研发投入达17.47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达到6486人,技术人员总数超万人,累计申请国家专利2276项,这些数字背后是牧原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
03 成本密码,全链条优化之道
非洲猪瘟成为牧原发展的分水岭。在非瘟之前,牧原的成本优势主要来自管理能力和规模化生产。非瘟出现后,牧原做了一个大胆决定:牺牲短期扩张速度,投入重金对所有未投产猪舍进行全面的生物安全改造。
“通过改造使得牧原的新型圈舍能够基本有效防控非瘟,老猪舍的防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一关键决策为牧原建立了安全的生产基础,而公司独特的二元回交体系又保障了快速扩张中的母猪供应。
饲料配方优化是牧原控制成本的核心武器。“公司根据原材料价格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有效降低饲料成本。”牧原在回应投资者时强调。得益于在玉米主产区和小麦主产区的战略布局,牧原实现了原粮就近收购,缩短运输半径,降低采购成本。
精细化营养管理更是牧原的看家本领。公司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生理阶段的生猪,依据猪群生产性能表现,运用析因法设计营养模型,并进行动态调整,实现营养精准供给。
育种环节的创新同样关键。牧原计划投入60亿元构建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通过持续育种优化,使公司在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环节获得生产性能更优、更经济的生猪品系。
04 屠宰困局,产业链延伸挑战
2025年上半年,牧原内部屠宰累计消化商品猪1138.9万头,同比增长110.32%,其中6月屠宰量达219.4万头,创下单月历史新高。然而,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整个屠宰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屠宰厂产能利用率普遍处于20%-30%的低位。市场供需失衡、行业内卷严重、成本居高不下三大困境困扰着整个行业。
“猪价上涨时,猪肉价格未能同步上涨;猪价下跌时,屠宰厂前期高价收购的生猪尚未消化,价格下跌进一步加剧亏损。”行业分析师描述了屠宰企业面临的价格剪刀差困境。
在破局之路上,牧原积极拥抱智能化变革。公司引入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胴体分级系统,如荷兰Marel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生猪胴体特征,实现精准分割,效率是人工分拣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同时,牧原利用大数据预测技术,通过分析消费习惯、地域差异、季节变化等因素,建立精准的市场需求预测模型,指导屠宰量和产品结构调整,避免产品积压,降低库存成本。
05 未来之路,成本优势能否持续?
展望未来,牧原的成本控制目标清晰:在不考虑饲料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力争2025年阶段性达到12元/公斤的成本目标。公司表示,将通过健康管理、种猪育种、营养配方、智能化应用四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持续降本增效。
回顾牧原的发展历程,其成本优势在非洲猪瘟期间达到顶峰。“牧原的成本优势今年是最大的,未来会持续下降,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本优势都将高于非瘟前的水平。”2020年的分析报告如此预测。
现金流成为牧原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2024年,牧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375.43亿元,同比增长279.50%,资产负债率降至58.68%。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固定资产折旧首次超过资本开支,标志着牧原正式迈入现金流收获期。
在回馈股东方面,牧原计划将2024-2026年年度现金分红比例由不低于可分配利润的20%提升至40%。2024年全年预计分红总额达75.88亿元,同时计划回购30亿-40亿元股份用于员工激励。
财务报告揭示了牧原的真正实力:2024年公司净利润激增519.42%,达到178.8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高达375.43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牧原率先越过传统养殖模式的边界,步入“现金流收获期”的坚实脚步。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的评价点破了牧原模式的核心:公司正站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起点,从依靠“防疫、猪价、资本”三大红利,转向“向内求”的2.0阶段。
#牧原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