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听南街班长王宏斌谈共同富裕
王宏斌,他是河南漯河南街村集团的党委书记,但大家都爱叫他“班长”。没错,就是书记当的“班长”。在南街村,这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老规矩了。不信你去问问,不管是男是女,不论辈分大小,年龄几何,只要见到王宏斌,都统一叫“班长”。这体现了南街村内部平等和睦的关系。再说了,毛主席有句话在党内特别有名:“党委书记得会当好班长。”王宏斌这么做,也是跟着毛主席的教导走的。我跟王宏斌认识了几十年,他一直都被叫做“班长”,这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叫得亲切。就像在我们部队里,哪怕只比你早入伍一天,你也得管人家叫班长。其实...
王宏斌,他是河南漯河南街村集团的党委书记,但大家都爱叫他“班长”。没错,就是书记当的“班长”。在南街村,这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老规矩了。不信你去问问,不管是男是女,不论辈分大小,年龄几何,只要见到王宏斌,都统一叫“班长”。这体现了南街村内部平等和睦的关系。再说了,毛主席有句话在党内特别有名:“党委书记得会当好班长。”王宏斌这么做,也是跟着毛主席的教导走的。我跟王宏斌认识了几十年,他一直都被叫做“班长”,这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叫得亲切。就像在我们部队里,哪怕只比你早入伍一天,你也得管人家叫班长。其实啊,这个“班长”,也就是个资历老点的同志罢了。
好久不见,宏斌班长还是那么有活力,说话响亮,虽然一开口就是地道的漯河口音,但每个字都说得很清楚,思路也很顺畅,讲起话来抑扬顿挫,一点也不含糊,大家都能听懂。不管哪里来的客人,都能听得明明白白。听说宏斌班长以前还去中南海给干部们讲过话,连那些大领导都听得津津有味,为基层有这样出色的党员干部感到高兴和自豪。有人还叫他“从田地里走出来的智者”。这样一来,宏斌班长也结交了不少有名望的朋友。
这么多年来,王宏斌班长一直在舆论的风浪中稳稳前行,显得特别从容不迫。每天都有好多人来找他,希望能解开自己心里的疙瘩。只要有空,他都会耐心地一一解答,让大家满意而归。大领导们都夸他是从乡下来的智者,这话真不假。他能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道理,用大家都能听懂的简单话说出来,讲话既简洁又明白。比如他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不是让党员干部先富,更不能权力越大越富,那样就对不起党,乱用权力了。”他还说,“群众不富起来,我也不富,自己富而百姓穷是可耻的。我要为集体创造财富,个人不贪一丝一毫。”他甚至还说,“怕吃亏就别当共产党员,我王宏斌吃的亏,比起革命先烈来根本不算什么。共产党员就是要吃亏,要为人民做贡献。”这些话都透着浓浓的朴实劲儿,成了王宏斌说话的一大特点。
好久没见的朋友,我特别想知道,经过这三年的疫情,南街现在咋样了?听说南街不但没亏,反而一年比一年赚得多,快赶上三十亿的大关了,这是咋回事呢?宏斌班长一脸严肃地说,南街这些年能越做越好,关键是选对了路子——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路,还有就是找对了方向,专门做食品生意。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事儿,啥时候都离不开。王宏斌还提到,不管啥情况,干部得能吃亏,得做表率。以前,村里人大多拿三五百的工资,后来集体经济火了,不少人能挣上千上万,日子过得挺滋润,可王宏斌这个党委书记,工资还是250块,到现在都没变。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为啥是250?因为咱们当公仆的,就得学那种二百五一样的奉献精神!不多不少,就得是250!”总有人不理解王宏斌,说他“一个村子还想搞共产主义,做梦呢。”“欠一屁股债的亿元村”,“疯子理想家”……这些话,没少往班长王宏斌和南街村头上扣,但你知道吗?就算2008年南街村欠了17亿,可总资产有27亿呢,负债率也就六成多,哪像外面传的那样,欠一屁股债还不上。
说到这里,宏斌班长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经历。他说,要说没碰过难题,那肯定是骗人的。最艰难的一回是在2004年,非典风波刚平息,资金问题就闹得前所未有的大,外面流言蜚语满天飞,连银行都不肯借钱给南街了。那会儿,南街真的是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有天早上,宏斌班长在村委会门口转悠,琢磨着南街的出路。这时,几位老人慢悠悠地从街上走过来,站到他面前,对他说:“斌儿啊,没啥大不了的,有啥难关,咱们大伙儿跟你一起闯,没有过不去的河。真要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咱们老少一块儿拿着棍子去讨饭。”有了乡亲们这么支持,王宏斌感动得眼泪直打转。大家一吆喝,一天工夫就捐了150多万。乡亲们说,大家的东西都是集体的,这点钱不管多少,都是给集体的心意,不用记账。但王宏斌不同意,他说南街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每笔账都得记下来,到时候一定如数还给大伙儿。就这样,王宏斌带着全村老少,又开始了新的奋斗。现在,经济已经彻底翻身,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在县城北边,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经建好了,南街村的未来,是一片更加灿烂的光景。
要是问我南街啥最让我难忘?我得说,那肯定是老百姓和干部之间的感情。记得几年前我去南街采访,遇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大爷,聊着聊着,他一提他们班长,眼眶就红了,最后还哭了起来。我一问,才知道是因为班长太累了,为了村里的事儿,连轴转了好几天,结果累病了。大爷一想到这儿,心里就过不去。现在的社会,一个干部病了,能让群众心疼得掉眼泪,那真是少见了。王宏斌作为班长,他的生活点滴,老百姓都真心关心。哪像现在有的干部,经常被老百姓在背后嘀咕抱怨。
南街真是个践行国家共同富裕政策的好地方,村民在这儿啥都不用愁。从住的地方到看病、上学,全都是村里出钱。村里孩子结婚,村里会热热闹闹地送上一套新居的钥匙,房里装修得漂漂亮亮,家具床铺啥都有,都是村里给备好的。就连孩子出生后的玩具,村里也都提前在新房里放好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是读到硕士、博士,学费都是村里包圆,个人一分钱不用掏。村民生病了,不管轻重,村里都给全额报销医药费。要是得了大病,还能去郑州、北京的大医院找名医看,这让周围村子的人都眼红不已。住房、教育、医疗,这些都不用村民操心,这样的日子,别的村子想都不敢想。说到吃饭,村里更是安排得周到,米面粮油这些日常吃的,村里都给供应。以前村民有张供给卡,到村里超市随便拿。现在更好了,连做饭都省了,村民拿张村民卡,去村里大食堂,上百种饭菜随便挑,吃得跟北京上海五星级酒店自助餐似的。
一早,我们一群人去了公社大食堂尝试早餐,那儿有一排好几十个干净的餐位窗口,每个窗口都摆着河南的各种特色美食。你想吃啥,就拿卡去挑,很方便。党办主任贺德谦陪着我们说,因为每个人口味都不同,所以大家可以随便挑。像胡辣汤、水煎包、油馍头这些河南小吃,总共有200多种呢,肯定能让你吃个痛快。
在南街这个地方,你不用费心去琢磨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用担心走后门的歪门邪道,平时生活里,你还有啥好操心的呢?一个人要是吃穿不愁,孩子上学也不用烦,那你还有啥难事儿呢?没房贷压着你,生病也不怕没钱治,找工作更不是问题,孩子上学更是不用愁,因为南街这儿,啥都不是难题,工作岗位多得是,等着你来创业就业呢,外地来打工的人都两三万了。在这儿,你只要专心干一件事,就是把南街建设得更好,多为南街的发展出点主意,多做点贡献。
走在南街村,心里头一下子就暖洋洋的。清晨,当东边第一道亮光出现,村广场的大喇叭就响起了响亮的《东方红》曲子,大家围在毛主席雕像周围,有的站着,有的慢慢走着,好像心里有了依靠。到了晚上,村里五个公园的小道上,人们或悠闲地溜达,或开心地跳起广场舞。每天中午,村里的大喇叭还会放毛主席的经典文章和讲话,有他的诗词,还有他原声讲的话。我们逛到广场那会儿,正好听到的是毛主席在八大会议上的讲话,而且还是当年中央台播音员的声音,听起来特别有那个年代的味儿,也格外亲切。
南街人的风貌,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心里头那份自觉。记得我第一次去南街采访,还有幸参加过他们的自我反省会。大概晚上八点的样子,村民们就自己来到会场,开始琢磨自己有啥做得不对的地方,哪怕是小事儿也不放过。有个村民说起自己的一时贪念,说白天瞧见个新玩意儿,心里还想悄悄拿回家给亲戚朋友们,但转念一想,自己这样不对,就给压下去了。可他觉得,就这一瞬间的贪念,也说明自己思想觉悟还不够高,还得继续锤炼自己。这些话,村民们说得可都是真心话,实实在在,一点不掺假。
在南街待的这两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宁夏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那位理事,吴志明先生,一直夸个不停,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如果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真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真的。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军建教授,这位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过十年书的专家,被南街的发展和建设深深迷住了。他以前还在日本媒体上详细介绍过南街的经验呢。张教授说,跟三十年前比起来,南街的变化太大了,关键就是南街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听说同行的张爱真是全国知名的老典型人物、焦裕禄的老战友张钦礼的女儿,王宏斌特别激动,他还专门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张钦礼书记和焦裕禄一样,都是我们党里最棒的干部,是伟大的共产党人,人民永远都会记住他们。虽然张书记以前受过冤屈,但历史是公正的,早晚会还他清白,其实亿万人民心里早就给他平反了。王宏斌还说,南街在某些方面和兰考的情况特别像,都是在争议中艰难前行。
在南街上,我们感受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体会到了中国现代化独有的吸引力,还明显看到毛泽东思想已经牢牢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社会主义不是那么容易就被诋毁的,毛泽东时代的精神是永恒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会一直照亮中国的道路。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