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飞越中国西部,拍到无人驾驶“轰20”,美媒:这仗还如何打?
卫星从中国西部飞越而过,拍到了一架无人驾驶的“轰-20”试飞影像,看到差距的美媒不由得感慨:这仗还能怎么打? 据美媒《战区》杂志报道,社交媒体上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一架之前还在中国西部某机场停放的无人机,最近开始在天空中进行试飞。这款无人机受到美媒特别关注,主要是因为它的外形设计。这架无人机采用飞翼布局,翼展大概超过40米,这样的尺寸和造型,让人难免会联想到美军的B-21轰炸机。因此,美方推测,可能是中国的无人隐形轰炸机版本。 美媒心里头难免打鼓,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似乎开始动摇了。 在美媒的...
卫星从中国西部飞越而过,拍到了一架无人驾驶的“轰-20”试飞影像,看到差距的美媒不由得感慨:这仗还能怎么打?
据美媒《战区》杂志报道,社交媒体上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一架之前还在中国西部某机场停放的无人机,最近开始在天空中进行试飞。这款无人机受到美媒特别关注,主要是因为它的外形设计。这架无人机采用飞翼布局,翼展大概超过40米,这样的尺寸和造型,让人难免会联想到美军的B-21轰炸机。因此,美方推测,可能是中国的无人隐形轰炸机版本。
美媒心里头难免打鼓,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似乎开始动摇了。
在美媒的报道里,“焦虑”两个字露得挺明显,因为他们觉得除了这款无人机之外,中国至少还在开发另一款类似的无人机,至于到底还有多少其他型号、研发到什么阶段、是不是已经成熟投入使用,这些信息美方可全都一窍不通。
很明显,美媒的这种心情,不能单纯看作对某一款装备出现的反应,而是被中国军工研发节奏的速度给震惊了。中国在下一代飞机方面的推进,的确快到令人咂舌。
这种“差距”其实也没啥好奇怪的,毕竟美国一直都觉得自己在航空技术方面走在前面,尤其是隐形轰炸机这一块,B-2和B-21被看成是技术的巅峰,难以超越的存在。
其实,中国不仅迅速追上了隐形飞翼的布局技术,还直接推出了体型和B-21差不多的大型无人机,这种“火箭一样的发展速度”冲破了美国对技术差距的掌控感。
让美媒觉得更忐忑的是,中国并不是只在某一个方面取得突破,而是同时开发了多款飞翼无人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储备齐全。
这种紧张的根儿,其实就是担心自己军工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更新速度不如对方——要是“对手”能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钱搞出新技术,美国保持军事领先的老路子就得受考验啦。
无人轰炸机的优势可不少,能显著降低成本和风险,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说起这无人机,要是美方猜测是真的,那它和传统有人轰炸机比起来,优势可不少,哪怕是在那些危险系数高的任务中,表现也格外出色。
第一, drones 不用担心飞行员的生存问题,能把原先为了保护人员安全设计的繁琐结构,比如载人座舱、生命维持系统和弹射逃生装置,全部省掉。这样,那些用来保障人员安全的空间和重量,都可以用来装燃料或者挂载武器了。
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增强了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和载弹水平——燃料放得越多,飞得越远,挂载的武器也更多,就能执行密集打击任务。
就是说,要是装上远程精确打击导弹,这架无人机就能在敌人的防空范围之外展开大规模火力输出,大大延长作战时间。而且,我们在精确制导弹药这块的技术和生产实力,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
再一个,在应对高强度对抗区域的作战时,无人机的“无人”特性让它天生拥有更灵活的任务安排空间。
不管是冲破密密麻麻的防空网来执行空中突袭,还是深入那些威胁等级高的空域去做侦察监视,无人机都不用担心飞行员会出事。
这个特性让它有能力完成“耗材型”任务——通过大批量出动来分摊单次行动的成本,即便部分设备受损,也不会影响整体的作战安排。
要是和它一比,有些轰炸机在干这类活的时候,得优先保障机组的安全,作战的灵活性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就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在这个防空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
再者,无人机的系统设计比较简单,不需要考虑和飞行员的人机交互界面,电子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整合难度也小得多。
这就让无人机能更迅速地接入像人工智能辅助判断、分布式传感器网络这些新兴技术,而且也能靠模块化设计来快速升级和维护。
同时,无人平台的试飞和调试费用远比有人机低,省去了繁琐的飞行员培训,靠地面模拟系统就能搞定大部分操作验证,也就进一步缩减了整套装备的使用寿命周期花费。
无人轰炸机确实实力不俗,但轰-20的研制还是路在前头,没得商量。
话说无人轰炸机好处多多,可这不代表“轰-20”就多余了。在这个年代,还是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在战略布局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完成核威慑任务这个核心目标时,对轰炸机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作为“三位一体”核力量中的重要一环,战略轰炸机不仅仅体现出攻击能力,它的“可召回”特性也赋予了战略层面极大的灵活性和重要性。
这个特点得靠飞行员和指挥系统的即时沟通能力,保证通信线路稳固,决策流程也能顺畅掌控。
虽说无人轰炸机在理论上也能搞定类似的事儿,不过它依赖的通信链路容易被干扰或中断,在一些极端情况下面的自主决策系统,可靠性还让人打个问号。
要是通信出了问题或者无人机失控,那就可能引发误判或意外冲突,这种风险在核威慑的环境里是绝对不能承受的。
虽然大一些的无人机经过优化设计后,能飞得更远、作战半径更大,但由于结构和动力方面的限制,它们的续航能力还是难以满足长途跨洲的打击要求。
要说的话,更庞大的战略轰炸机凭借着更大的体积、更重的载荷以及更远的飞行距离,借助更多的燃料储备和先进的发动机,加上空中加油技术,才能真正做到全球范围内的精确投送。
这些物理上的限制让无人轰炸机更适合区域性威慑和战术打击,而配备人员的机型,才是真正支撑全球战略投送的根本基础。
其实,对我们而言,“无人”和“有人”战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这两者完全可以组成一道“多选题”。
无人轰炸机因为成本更低,且能适应高风险环境,未来很可能成为常规威慑和战术打击的“前锋”,主要承担饱和攻击、前线侦察等任务。
有人版本的“轰-20”则主要扮演战略威慑的核心角色,负责核力量的展示、全球范围内的精准打击以及复杂决策的调度和协调。
这种“无人-有人协作”的体系安排,不仅符合技术前进的自然趋势,也切实满足了国家安全战略的实际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