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里射程导弹vs前沿核潜艇,美俄威慑战术重回冷战剧本,佩斯科夫称开放对话,但双方行动持续加码,和平悬于一线
当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轻描淡写地说“我们就在俄罗斯海岸附近有一艘世界上最强大的核潜艇”时,他可能没意识到,这句话让整个克里姆林宫的气氛瞬间凝固。 几小时前,俄罗斯刚宣布“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了1.4万公里的试飞,飞行持续15个小时,足以从莫斯科绕到纽约再折返。 而特朗普的回应,就像在赌桌上直接亮出了底牌,美军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已潜入黑海,154枚“三叉戟”导弹瞄准了俄罗斯的战略腹地。 这场对峙并非突然爆发。 今年8月,特朗普就因俄方“挑衅性言论”下令向俄罗斯周边海域部署两艘核潜艇,目标锁定...
当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轻描淡写地说“我们就在俄罗斯海岸附近有一艘世界上最强大的核潜艇”时,他可能没意识到,这句话让整个克里姆林宫的气氛瞬间凝固。
几小时前,俄罗斯刚宣布“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了1.4万公里的试飞,飞行持续15个小时,足以从莫斯科绕到纽约再折返。 而特朗普的回应,就像在赌桌上直接亮出了底牌,美军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已潜入黑海,154枚“三叉戟”导弹瞄准了俄罗斯的战略腹地。
这场对峙并非突然爆发。 今年8月,特朗普就因俄方“挑衅性言论”下令向俄罗斯周边海域部署两艘核潜艇,目标锁定巴伦支海和鄂霍次克海。俄方当时冷淡回应“早已监控到部署”,但这次佩斯科夫的表态明显不同,他罕见地承认“特朗普的言论很重要”,同时强调俄罗斯仍对对话持开放态度。 这种克制背后,是俄美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红线的谨慎。
俄罗斯的“海燕”导弹被普京称为“决定性试验”的成果。 它不仅能搭载核弹头,更依靠核动力推进,理论上可无限巡航,飞行高度仅50-100米,现有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拦截。 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汇报时特意强调,这次试飞“未达到能力上限”,暗示其威慑力远超公开数据。 而俄方在试射后主动向美国通报细节,看似示好,实则是赤裸裸的武力炫耀。
特朗普的应对策略更直接,用“抵近威慑”抵消俄罗斯的导弹优势。 他在采访中嘲讽:“我们不需要飞8000英里的导弹,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核潜艇就在眼前。 ”这种战术源自冷战,但2025年的重现格外危险。 黑海水深仅2200米,而美军的俄亥俄级潜艇需2500米安全潜深,在浅海玩“猫鼠游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碰撞甚至误判。
俄乌冲突成为博弈的放大器。 特朗普指责俄罗斯“应结束战争而非试射导弹”,将军事技术与地缘政治捆绑;俄方则反击称研发武器是为“保障自身安全”,尤其在美国计划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的背景下。 双方嘴上喊着“愿对话”,行动却不断加码:俄军举行“雷霆-2025”核演习,试射20马赫的“亚尔斯”导弹;美军则在德国重启冷战核武库,加速部署B61-12智能核弹。
佩斯科夫试图淡化紧张,称导弹试射“不应导致俄美关系恶化”,但数据揭露了真相:美俄核武库仍存有约2900枚已部署的核弹头,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130万倍当量。 这些数字背后,是两国一面遵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交换数据,一面将最新武器推向战场前沿的矛盾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