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上校谈中越战争:中国对越南的最深教训,起始于战争前夕

有时候,战争的开始并不是第一次炮声响起那一刻就显现出来。比如说,1979年的中越战争,看似就是从2月17日中国军队进入越南边境的那一刻正式开始的。 不过在越南老兵郭海良上校看来,这场比拼的胜败,其实在开火之前就已经有了端倪。 在2012年的采访中,他坦率地说,早在战争正式爆发之前,中国就已经利用“心理战”和“信息战”,让越南陷入了被动局面。 这可不是空洞的空话,而是一场不用刀兵就能让对手精神崩溃的较量。 中国“亮牌”,越南坐立不安 还没开战呢,中国就把话放到台面上了。1978年底,政府直接发出...

有时候,战争的开始并不是第一次炮声响起那一刻就显现出来。比如说,1979年的中越战争,看似就是从2月17日中国军队进入越南边境的那一刻正式开始的。

不过在越南老兵郭海良上校看来,这场比拼的胜败,其实在开火之前就已经有了端倪。

在2012年的采访中,他坦率地说,早在战争正式爆发之前,中国就已经利用“心理战”和“信息战”,让越南陷入了被动局面。

这可不是空洞的空话,而是一场不用刀兵就能让对手精神崩溃的较量。

中国“亮牌”,越南坐立不安

还没开战呢,中国就把话放到台面上了。1978年底,政府直接发出了警告,挺明白地说要对越南搞点有限度的军事行动。

这可不是暗地里搞点威胁,而是在明面上把话说得清清楚楚。说白了,中国的意思就是“我不介意你知道我打算动手”,目的就是让你每天都提心吊胆。

越南高层一听到这话,第一反映自然是心里打鼓。边境的部队立马进入警戒状态,河内也连夜调动军力,往北方赶。

前线的士兵们气氛紧张得不得了,稍有点动静就以为中国军队快来了。不过奇怪的是,中国那边其实动作挺大,只是一直没越过边境。这种“要打不打”的局面,反倒让越南军队一直忐忑不安,心里揪得紧。

前线的官兵们压根没法放松,也没有机会真走上战场。每天都盯着,结果只看到中国军队边境上一阵忙碌,又马上又归于平静。

反复几番之后,越南军心越发紧张,可又找不到发泄出口,睡觉像是在战壕里瞌睡似的。心理压力一天比一天沉重,士气也逐渐被耗损掉了。

其实,这算得上是一招心理战的策略。中国没有去藏着掖着自己的目的,反倒是用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把越南逼得紧张兮兮,戒备森严。

时间一长,一些越南军官开始觉得,中国是不是只是摆个架势,根本没真打算动手?这种疑虑,才是最折磨人的,让人心神不宁。

越南官方媒体那阵儿也放出不少强硬话,表面上看是打气,实际上心里没底,知道自己底牌不够硬。面对这种“露底牌”的压力,越南实际上挺难做到冷静应对,反倒被中国牵着鼻子走。

警戒突然放松,失误埋下隐患

在中越边境气氛逐渐紧绷的关键时刻,越南高层竟然做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

1979年2月16日那天,越南国防部长突然宣布把全国的防空警戒等级从最高等级降低了一档。这一变化发生在距离中国军队正式开战不到24小时的时间点上。

这个指令在越南军队内部引发了很大的迷惑,许多基层指挥官根本搞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放松警戒。

有的前线指挥员当场就表示反对,因为他们心里清楚,中越空军基地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近了,哪怕只差一两分钟的准备时间,也可能让部队陷入被动局面。

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那些本该留在指挥岗位上的人,此时居然都离开了越南北部战区。有的指挥官跑去柬埔寨,准备应付那边的情况。

这就搞得挺尴尬:前线那边的部队一会儿紧张得不得了,一会儿又放松下来,指挥体系也出现了空白或真空状态。

刚刚一天前还下了放松的命令,第二天凌晨,中国军队就按时开始了攻击。越南的防线还没来得及做出调整,有一些部队还在休整,根本赶不上及时投入战斗。

这次在凌晨发起的突然袭击,一下子冲破了越南的边境防线,战局立马变得对他们不利。

这不仅仅是个战术上的漏洞,更反映出战略眼光出了偏差。中国早期安排了一系列表面上看着杂乱无章,实际上步骤紧凑有序的行动,使得越南高层陷入了误判的陷阱。

他们一开始以为中国不过是虚晃一枪,不太可能真的出手。就是这种侥幸心态,恰恰体现了心理战最令人防不胜防的杀伤力。

其实不是越南军队不愿意打,而是上层判断失误了中国的真实意图。长时间的紧张局势让他们感到疲惫,最终在关键时刻放松了警惕,正好给了中国可乘之机。

经验成了包袱,误判源自过度自信

战败的原因其实多种多样,但最要命的还是自以为是。越南之前在备战时确实挺有底气,甚至可以说有点太自信了。

他们觉得自己打过美国,实战经验丰富,战斗力也没得说。同时,还指望着苏联的帮助,觉得只要中国出手,苏联一定会插一脚。

这份自信反倒变成了麻烦。在越南高层的内部会议里,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不可能真的走上战场,就算真动手,规模也不会很大。

有些将领甚至坚信中国没有这个胆量,也不具备这个实力。这种看法,明显是 low 估了中国的战略决心。

他们就是搞不懂,其实在派兵之前,中国早就把各方面都准备妥当了,不光是兵力调动得妥妥当当的,还在情报和信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他们在外交上多次传递明确的信号,军事上则经常举行演习、调动兵力,持续向对方施加压力。但越南高层看来,这些动作都当成是吓唬人的虚招,觉得中国是在“演戏”。

从根本上讲,越南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得不够透彻,他们看到中国之前表现出的克制,却没意识到这次中国已经下定了决心。

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不仅仅是边境上的一些摩擦,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考验,一旦动手,绝不会轻易放弃。

越南搞错了,就在于他们用以前的经验去套当前的局面,老想着那些老办法,过分依赖外援,也低估了对手的决心。这种战略上的自信,最后变成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没有硝烟的战场,才是最难应付的

郭海良提到,打仗的真正较量,往往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战前的准备工作中。

在中越冲突里头,中国最厉害的地方可不是打得多漂亮,而是利用一套信息和心理战术,让越南在还没开战之前,就已经乱了套。

这套战法有三点关键:一是信息透明,但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搞得对手始终摸不着头绪;二是军事行动频繁,动作虽多却不直击核心,搞得对方猜不透,还疲于应对;三是战略立场坚决,但不开罪,令对手难以判定他们的底线到底在哪。

越南军队败阵的表面原因是准备工作不充分,但实际上关键在于高层的判断出了偏差。

长时间的紧绷让他们疏了神,战略上的误解使他们低估了对手,而心理负担又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反其道而行。

这场战事的前奏,实际上也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中国没有采取偷偷摸摸的突袭,而是选择了“高调亮相”,用清楚明晰的信号逼得对手自己出错。这样的做法,不依赖什么花招,而是靠毅力和把控节奏,说白了,就是“熬心态”。

对越南来说,这段战前的经历,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地方。不是因为他们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们太过于相信自己不会输。

战斗从来不是复制经验的模子,也不靠信心的传递。真正的输赢,往往在第一声枪响之前就已经有了定数。

结尾:真正的胜负,不在炮火之后

中越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在开战之前的那段较量,依然让人想到许多。中国并没有大声喊口号,也没有选择突袭,而是用一种别样的办法,狠狠地打击了越南的心理防线。

郭海良说得确实没错,越南最应该铭记的,不是战场上的失利,而是战前那段被牵着鼻子走的日子。

现在打仗,讲究的不只是兵力和火力,更多的是脑子和眼力。能在还没动手之前就洞察局势的人,基本上已经占了优了。

这场战役里最大的领悟,就是中国在开打之前就已经做到“兵未走,心先赢”。当年越南没搞明白这点,现在回头一想,才清楚那才是真正的“上策用谋”。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

电话:

邮箱:

QQ:

足球资讯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