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1200公里的导弹上战场,美俄当年为它撕毁条约
一枚导弹残骸的发现,把一段尘封的争议重新翻了出来。10月5日,乌克兰士兵在废墟里扒拉出一块导弹碎片,经过技术人员鉴定,这玩意儿飞了足足1200多公里才落地。你猜这是啥?就是那款让美国和俄罗斯当年闹得不可开交、最后直接把军控条约撕了的9M729导弹。现在它终于从图纸和争吵中走出来,在真实的战场上亮了相。 这事儿要是放在几年前,压根不可能发生。2017年这款导弹刚列装的时候,俄罗斯还在费劲巴拉地跟美国解释:我们这导弹射程只有480公里,完全符合《中导条约》的规定,你们别瞎猜。可美国人哪儿会信这套说...
一枚导弹残骸的发现,把一段尘封的争议重新翻了出来。10月5日,乌克兰士兵在废墟里扒拉出一块导弹碎片,经过技术人员鉴定,这玩意儿飞了足足1200多公里才落地。你猜这是啥?就是那款让美国和俄罗斯当年闹得不可开交、最后直接把军控条约撕了的9M729导弹。现在它终于从图纸和争吵中走出来,在真实的战场上亮了相。
这事儿要是放在几年前,压根不可能发生。2017年这款导弹刚列装的时候,俄罗斯还在费劲巴拉地跟美国解释:我们这导弹射程只有480公里,完全符合《中导条约》的规定,你们别瞎猜。可美国人哪儿会信这套说辞?拿着卫星图片、拿着各种技术分析报告,非说这导弹能打2350公里,早就违规了。两家就这么吵了好几年,谁也不服谁,最后美国人一拍桌子:不玩了,条约我退了。2019年《中导条约》正式成为历史,这款导弹也从“争议武器”变成了“合法装备”。
你说这导弹到底能打多远?说实话,之前谁都拿不出铁证。俄罗斯咬死了480公里不松口,美国光凭卫星图和理论推算也没法让人心服口服。这下倒好,战场成了最好的检验场。1200多公里的实测数据摆在那儿,虽然没到美国当年说的2350公里,但也远远超过了俄罗斯宣称的480公里。这下乌克兰方面可来劲了,觉得这是给美国当年的指控提供了实锤。不过话又说回来,谁知道现在用的这批导弹,跟2019年之前的是不是同一批次?这几年俄罗斯会不会偷摸着改进过?这些问题没答案,所以这场“验证”其实还是没给当年的争论画上句号。
说起9M729这款导弹,它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长度8米左右,重量2.3吨,是“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系统的配套装备,说白了就是9M728的升级款。这东西既能装常规高爆弹头轰建筑物,也有能力搭载核弹头——当然俄罗斯不会承认后者。2017年正式服役后,它一直在俄罗斯的武器库里待着,外界只能通过各种渠道猜测它的性能参数。直到这次战场亮相,大家才算真正见识到它的实力。
俄罗斯为啥现在要把这款导弹拉出来用?你要说纯粹是为了打击乌克兰目标,那肯定不全面。从去年冲突开始到现在,俄军已经往乌克兰扔了不知道多少枚导弹。那些空射的Kh-101和海基的“口径”巡航导弹一直是主力,这俩货射程都超过2400公里,性能杠杠的,跟美国的“战斧”导弹不相上下。可架不住天天用啊,库存早就见底了。你想想,一款导弹再厉害,打得多了也得歇菜。这时候9M729就派上用场了,它是陆基发射,不需要出动轰炸机,也不用调集军舰,直接在地面架起发射车就能干活,部署起来省事儿多了。而且它的库存相对充足,正好能填上防区外打击武器的空缺。
不过你要以为俄罗斯就是单纯地补充火力,那就太小看这背后的门道了。美国现在不是有个堤丰导弹系统吗?那玩意儿能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射程同样超出当年《中导条约》的限制。更关键的是,美国还计划把这套系统给乌克兰。俄罗斯能坐得住?用9M729参战,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告诉美国:你给乌克兰送违规武器,我当然也能放开手脚用我的导弹。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一方先掏了刀,另一方自然也不会继续用拳头。
往深了说,这也是俄罗斯对美国当年退约的一种“算账”。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飙,要求俄罗斯把9M729导弹全部销毁,被拒绝后干脆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当时美国的理由听起来挺正义凛然:俄罗斯违反条约在先,我们不能继续受约束。可现在回过头看,这决定到底对谁有利?美国以为甩掉条约束缚就能放手发展中程导弹,没想到俄罗斯也跟着解套了。以前还得遮遮掩掩,现在彻底光明正大。这就好比两家签了互不伤害协议,结果一方嫌对方耍赖就把协议撕了,最后发现对方撕掉协议后更狠。
《中导条约》当年可不是随便签签的文件,那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经过无数次谈判才达成的协议,被称为维持欧洲安全的重要基石。条约规定双方不得拥有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导弹,一下子消除了数千枚导弹。这玩意儿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却在特朗普政府手里说没就没了。当时就有专家警告,撕毁这个条约会带来严重后果,现在看来这预言应验了。没了条约约束,俄罗斯的9M729导弹、美国的堤丰系统,一个个都浮出水面,军备竞赛的苗头又起来了。
更麻烦的是,这种趋势不光影响美俄两家。全球的军控体系本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块倒了其他的也跟着摇摇欲坠。《中导条约》没了,《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也岌岌可危,各国对军控对话的信心越来越弱。大家都在想:既然别人不守规矩,我凭啥要守?这种心态一旦蔓延开,后果不堪设想。你看现在乌克兰战场上导弹满天飞,欧洲老百姓整天提心吊胆,这就是军控体系崩塌的直接后果。
有人可能会说,战争嘛,该用啥武器用啥武器,讲那么多规矩干嘛?可问题是,没有规矩的战争才真正可怕。军控条约存在的意义,不是限制某一方的实力,而是给所有人都划一条红线,让大家知道底线在哪儿。这条红线一旦没了,战争的烈度就会不断升级,最后谁都控制不住局面。你想想,如果9M729导弹装的不是常规弹头,而是核弹头呢?虽然现在还没走到那一步,但这个可能性已经存在了。
10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乌军已经记录到23次9M729导弹的袭击。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说明俄罗斯已经把它当成常规打击手段了。每一次发射,都意味着一次远程精确打击,也意味着乌克兰的基础设施或军事目标遭到破坏。这款导弹的实战应用,让战场态势变得更加复杂,也让国际社会对冲突升级的担忧加剧。
从技术角度看,9M729导弹的实战表现确实亮眼。1200多公里的射程意味着它可以从俄罗斯境内深处发射,打击乌克兰全境几乎任何目标,甚至能威胁到更远的欧洲地区。这种远程打击能力给防御方造成了巨大压力——你根本不知道导弹从哪儿来,也很难提前预警。再加上它的机动发射特性,打完就跑,对手想反击都找不到目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当年那么在意这款导弹,因为它确实具备改变战略平衡的潜力。
回头看当年美俄围绕9M729的争吵,现在觉得特别讽刺。美国拿着情报说俄罗斯违规,俄罗斯死不承认,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条约破裂。可条约破裂后呢?俄罗斯反而可以毫无顾忌地使用这款导弹了,美国想要的“惩罚”没实现,反而给了对手更大的自由度。这就好比你跟人约定不能用某种武器,结果你先撕毁约定,对方立刻掏出那种武器用得比谁都欢。到底是谁吃亏了?
战场是残酷的,不会给任何人面子。9M729导弹的亮相,给了我们一个观察军控体系现状的窗口。那些曾经被条约约束的武器,现在一个个登场了;那些曾经在谈判桌上的争论,现在变成了战场上的现实。军控专家们当年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的预见。可惜的是,决策者们往往等到付出代价后才会意识到错误。
这场冲突最终会怎么收场,现在谁也说不准。9M729导弹会不会继续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也有待观察。可有一点是确定的:军控体系的重建将会异常艰难。信任一旦破裂,想要修复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美俄两国之间的互信本就脆弱,经过这一轮对抗后更是降到了冰点。未来即便重启军控谈判,双方能不能真心实意地坐下来谈,都是个大问号。
你觉得美国当年退出《中导条约》是对是错?俄罗斯现在放开手脚使用9M729导弹,算不算是对美国退约的最好回应?军控条约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每个关心世界和平的人思考。战争的代价总是由普通人承担,而那些撕毁条约、挑起冲突的决策者,往往不用亲自上战场。这个世界到底需要更多的导弹,还是需要更多的对话?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