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球不是末日?徐根宝解读U20新生代的真正收获
全运会U20足球半决赛结束后,很多人都在叹气,不过也有人开始反思,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盯着比分,而忘了足球的底层逻辑,就是成长。 上海U20队被认为是最强阵容,毕竟队内有多名国字号小将,还有徐根宝亲自挂帅,不少人以为夺冠只差一个庆祝动作了,不过足球就是这样,它总会出人意料。有人说体能不够,有人说心态太紧,还有人说命运不公,但这些理由听多了,反而掩盖了更重要的东西——青训体系的持续创新能力。 比赛失利只是一面镜子,因为它把青训发展的问题照得更亮。徐根宝在80多岁还...
全运会U20足球半决赛结束后,很多人都在叹气,不过也有人开始反思,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盯着比分,而忘了足球的底层逻辑,就是成长。
上海U20队被认为是最强阵容,毕竟队内有多名国字号小将,还有徐根宝亲自挂帅,不少人以为夺冠只差一个庆祝动作了,不过足球就是这样,它总会出人意料。有人说体能不够,有人说心态太紧,还有人说命运不公,但这些理由听多了,反而掩盖了更重要的东西——青训体系的持续创新能力。
比赛失利只是一面镜子,因为它把青训发展的问题照得更亮。徐根宝在80多岁还能站在场边,这是一种传奇,也是一种信号。他几乎用一生证明了青训能出奇迹,比如当年的“根宝基地”培养出武磊等球员,那是中国足球少有的系统成果。一代人的付出能换来一时的繁荣,却换不来永远的领先。
所以现在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一场球,而在传承。年轻教练跟不上老一辈的思路,这不是能力差,而是时代变了。以前靠激情和苦练,如今得靠科学与体系。欧洲青训在数据分析和心理辅导上的投入已成为标配,而我们不少基地还停留在“多跑几圈”的阶段。
以德国为例,他们在2000年欧洲杯失利后痛定思痛,于是重建青训体系。德国足协投入近10亿欧元建立54个精英训练中心,并要求每家职业俱乐部设立梯队。十年后,这批孩子成了2014年世界杯冠军的核心。反观我们的青训系统,虽然有像根宝这样的人挺着,但整体仍是个“个体英雄”的局面。一旦老人退场,系统就容易松动。
不过事情也没那么悲观。上海近年试点“校园—俱乐部联合培养”模式,已经初见成效,有几名高中生顺利进入中超预备队。尽管规模还小,但这说明方向正确,关键就是要让体系稳下来,再让数据和方法进来。
而说回那场半决赛,其实最动人的不是输球,而是徐根宝的那句“你们哭什么,还年轻”。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背后藏着一种教育哲学,就是“允许失败”。在足球这种不确定性运动里,失败本就是学习的一部分。只有敢输,才会敢赢。
我们的青训文化往往被“成绩第一”绑架,于是教练怕输,球员怕错,家长怕落后。长远这种氛围会扼杀创造力,而创造力正是顶级球员的分水岭。巴西少年能在街头自创动作,西班牙小孩能用短传玩花样,我们的孩子却怕被教练骂,不敢冒险。
因此,真正要继承根宝精神,就不能只学他的训练强度,还得学他的教育态度。根宝当年在崇明岛说过球踢不好没关系,做人要正。那种环境下,球员被允许犯错,于是能自信成长。这种人文温度,正是很多现代青训基地欠缺的。
另外,不该忽略的是观众心态。球迷失落可以理解,但如果我们每次都把焦点放在“金牌”上,就会忽略“经验”本身的价值。年轻球员在大赛中面对紧张、舆论和压力,这些才是他们以后立足职业赛场的必修课。
综上所述,其实这次失利不是上海足球的退步,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像一次提醒,让人们重新意识到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青训可以。只要体系能迭代,人才就不会断档。
所以问题不在徐根宝之后会不会有人,而在我们能不能让根宝式的坚持变成制度。让科学训练接力激情,让教育理念接力经验。只有这样,上海足球,乃至中国足球,才有可能真正走向成熟。
下一位根宝,会不会出现在实验室的数据屏幕前,而不是草场的哨声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