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亮出独门大杀器!一车瞬间灭22辆坦克,令美日韩坐立不安
平壤的阅兵式,总能给世界带来点不大不小的“惊喜”。当那些块头骇人、顶着硕大弹头的11轴“火星-20”洲际导弹缓缓压过广场时,全球媒体的闪光灯几乎要把天空照亮。 然而,在这些巨无霸的阴影里,几排貌不惊人的6x6小卡车正低调地隆隆驶过。车上驼着22根发射管,密密麻麻,乍一看,这不就是朝鲜武库里最常见的老朋友——大口径火箭炮嘛,没人太当回事。 可当直播镜头不经意间给到特写,全世界的军事分析员们,恐怕都瞬间睡意全无。这玩意儿,根本就不是什么火箭炮。它是一个移动的蜂巢,一个装满了22只致命杀人蜂的机动平...
平壤的阅兵式,总能给世界带来点不大不小的“惊喜”。当那些块头骇人、顶着硕大弹头的11轴“火星-20”洲际导弹缓缓压过广场时,全球媒体的闪光灯几乎要把天空照亮。
然而,在这些巨无霸的阴影里,几排貌不惊人的6x6小卡车正低调地隆隆驶过。车上驼着22根发射管,密密麻麻,乍一看,这不就是朝鲜武库里最常见的老朋友——大口径火箭炮嘛,没人太当回事。
可当直播镜头不经意间给到特写,全世界的军事分析员们,恐怕都瞬间睡意全无。这玩意儿,根本就不是什么火箭炮。它是一个移动的蜂巢,一个装满了22只致命杀人蜂的机动平台,一种从俄乌战场淬炼出的全新战争逻辑。
细节是魔鬼
第一眼看过去,它确实把火箭炮的形制模仿得惟妙惟肖。但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快,两个要命的细节就彻底出卖了它的真实身份,让这层伪装变得像皇帝的新衣。
首先是发射管的内壁,光滑得能映出人影。要知道,传统火箭炮为了让炮弹飞得稳,管壁内都会刻上“导旋槽”,好让弹体在出膛时高速旋转起来。没有这东西,基本就宣判了它“火箭炮”身份的死刑。
另一个破绽,是每辆车中部那个方头方脑的无线电天线舱。这在常规炮兵装备上简直是天外来客,反倒是在咱们自家的SR-5模块化火箭炮(巡飞弹版)上见过类似的玩意儿。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在天上与那些飞出去的“小家伙”们保持联系。
柳叶刀的朝鲜表亲
当外界还在猜测时,朝鲜官方第二天就大大方方地“自报家门”了。在阅兵式的官方解说里,这款武器被冠以一个拗口的大名:“高精密多联装战术诱导武器”。这名字听着费劲,但关键词“精密”和“诱导”,已经把它的底牌掀了个干净。
顺藤摸瓜,人们很快发现,它的发射管尺寸,与朝鲜之前在武器展上惊鸿一瞥的某款巡飞弹严丝合缝。而那款巡飞弹,简直就是从乌克兰战场上声名鹊起的俄罗斯“柳叶刀”家族“产品-51”的孪生兄弟。
“产品-51”是啥?那是专为一线战术猎杀而生的空中刺客。射程50公里,能在天上晃悠半小时,专门盯着对方的火炮、防空导弹和指挥车下手。如果朝鲜这款性能相近,那前线数十公里纵深的高价值目标,恐怕都得睡不着觉了。
从俄式土炮到体系作战
把巡飞弹搬上卡车,这招并不新鲜,俄国人早就这么玩了。他们把“柳叶刀”的发射架直接焊在卡车斗里,搞出了不少战地改装版。但说实话,那种改装相当粗糙,一次只能带一发,打完就得跑,效率低得感人,始终没成气候。
但朝鲜这个,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思考。22联装的设计,直接把单车火力和攻击效率拉满了。理论上,一次齐射,就能对22个高价值目标发起攻击,比如端掉一个连的美制M1坦克,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高度集成化的设计,才真正赋予了巡飞弹“快打快撤”的灵魂。在卫星和无人机满天飞的今天,固定的阵地就是靶子。而这种机动平台,打完一轮齐射,立刻就能溜之大吉,钻进山沟或者地库,让对手的报复火力扑个空。
笔者以为
可以说,当所有人都被那些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吸引时,这款不起眼的小卡车,反而是对未来局部战争格局影响更深远的装备。它身上体现的,是朝鲜军工一种极为务实的哲学:不追求单项技术的石破天惊,而是将现有技术高效整合,解决最迫切的战场需求。
巡飞弹的精髓,恰恰是“非对称作战”的完美体现。用一枚成本可能只有几万美元的“小摩托”,去换掉对方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坦克大炮,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这是一种“以小博大”,让强敌感到肉痛的聪明战法。
这款武器的出现,连同那些新亮相的155毫米自行火炮、新主战坦克一起,清晰地表明,朝鲜正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贪婪地吸收着现代战争的每一滴经验,并用自己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战斗力。它再次证明,在武器的世界里,想法有时比技术本身更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