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机器狗的“中年危机”:百万播放跌到几十万,这家老牌巨头怎么就不行了?
你敢信吗?那个曾经红遍全网的黄色机器狗,现在发个视频只有67万人看。要知道,7年前人家随便发个视频都能破亿,现在连百万播放都费劲。这就好比当年的流量明星,现在只能在二线平台苦苦挣扎。说起来也挺讽刺的,作为机器人界的“老大哥”,波士顿动力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要说这家公司的历史,那可真够传奇的。1983年,还在麻省理工混饭吃的马克·雷伯特,鼓捣出了个能单腿蹦跶的机器人。就这么个玩意儿,居然有人愿意掏25万美元投资。这个神秘金主后来还当上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头儿,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玄乎?...
你敢信吗?那个曾经红遍全网的黄色机器狗,现在发个视频只有67万人看。要知道,7年前人家随便发个视频都能破亿,现在连百万播放都费劲。这就好比当年的流量明星,现在只能在二线平台苦苦挣扎。说起来也挺讽刺的,作为机器人界的“老大哥”,波士顿动力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要说这家公司的历史,那可真够传奇的。1983年,还在麻省理工混饭吃的马克·雷伯特,鼓捣出了个能单腿蹦跶的机器人。就这么个玩意儿,居然有人愿意掏25万美元投资。这个神秘金主后来还当上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头儿,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玄乎?那会儿网络都还没普及呢,搞机器人就跟拍科幻片似的,还有军方的人掺和进来,这故事听着就离谱。
不过话说回来,军方这颗种子还真发芽了。1992年,马克从麻省理工出来单干,成立了波士顿动力。一开始他们搞了个手术模拟器,帮医生练手艺,还弄了个会跳舞的小机器人,差点被索尼看上。可这些东西都没让公司找准定位,说白了就是在瞎折腾。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05年。美国国防部那边搞了个项目,想找几家科技公司给军队开发高科技装备。波士顿动力的“大狗”从42个竞争对手里杀出来了。这玩意儿虽然看着粗糙,走起路来却挺稳当,军方琢磨着让它给士兵背东西。几千万美元砸下去,波士顿动力的日子一下子好过了。
接下来几年,他们就像开了挂一样,什么“阿尔法狗”“猎豹”“野猫”一股脑儿全整出来了。到2009年,双足人形机器人Petman横空出世,把整个行业甩出好几条街。这货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Atlas的前身。
看起来挺风光的,可问题也来了。马克选的技术路线是液压驱动,简单说就是靠高压液体推动机器人动起来,挺像生物的运作方式。听着高大上,实际用起来毛病一大堆:压缩泵吵得要命,碰一下就漏液,结构还特别复杂,修起来能把人折腾死。军方一看这玩意儿不靠谱,2013年直接把“大狗”项目砍了。
被军方抛弃之后,谷歌倒是挺看好他们,2013年花30亿美元把波士顿动力收了。那年Atlas的原型机正式露面,公司手里既有四足的也有人形的,看着前途一片光明。可你仔细琢磨就能发现问题了——波士顿动力压根就不是做生意的料。
他们从头到尾都是搞学术研究那一套,要么找军方要钱,要么找投资人要钱,就是不考虑怎么赚钱。2015年Spot的概念视频火了,2016年正式上市。这只黄色的机器狗在外网当了好几年“网红”,2018年那个开门的视频更是刷爆了全网。论营销,波士顿动力确实有两把刷子。
可投资人又不是开善堂的,给你钱是想看到回报的。谷歌等了几年,发现这公司就是个无底洞,看不到赚钱的希望,最后还是把它卖了。孙正义的软银接手,价格还是30亿美元。
软银可不像谷歌那么有耐心,接手之后就开始逼着他们商业化。2019年推出租赁服务,一个月最高收2000美元;2020年直接开卖,一台要价74500美元。听着挺贵吧?关键是买得起的没几个,买到手的又不知道拿来干啥。
结果可想而知,Spot只卖出去不到400台。软银那会儿自己也不好过,亏得一塌糊涂,只能卖资产回血。波士顿动力又被转手了,这次买家是韩国现代,价格只有9.21亿美元,估值才11亿。你算算,软银这一转手亏了150亿人民币!比当年谷歌买的时候估值缩水了六成多。
现代买下波士顿动力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那会儿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火,机器人和汽车开始往一块儿靠了。可现代怎么也没想到,市场马上就变天了,波士顿动力的地位一落千丈。
2021年,马斯克宣布要搞人形机器人,一下子点燃了整个市场。一年后,Optimus就出来了。到2024年,已经更新到第三代了。马斯克用三年时间,走完了波士顿动力三十年的路,你说气人不气人?
技术上,Optimus已经能跟人跳舞、端酒倒水了。马斯克还在那儿畅想着以后让机器人遛狗、剪草坪、买东西、照顾人。更狠的是,Optimus定价不到3万美元,连Spot价格的一半都不到。
为啥能这么便?马斯克有特斯拉工厂当训练场,供应链又能跟特斯拉共用,成本自然就压下来了。再加上AI能力强,机器人开始往通用型发展,不光能动还能自己思考。
说到AI能力,就不得不提Figure AI这家公司。2022年才成立,转眼就成了投资圈的香饽饽。人家比马斯克还狠,一年就推出Figure 01,能自己抓东西、搬东西;学习能力贼强,只用10个小时训练就能自己煮咖啡。不到一年Figure 02又出来了,已经能跟人语音对话,还会自我纠错。
今年2月,他们推出Helix模型,能同时控制两个机器人;10月Figure 03发布,更适合工业生产和家庭使用。人家从一开始就瞄准商业化,很快就找到客户了。2024年跟宝马合作,在工厂里测试机器人;今年又签了个大单,计划四年交付10万台。最新消息是,Figure AI刚融了15亿美元,估值飙到395亿,一年多涨了13倍!
反观波士顿动力,机器狗和机器人都快成“过气网红”了。现在市场拼的是商业化、AI能力和成本控制,波士顿动力这几样一样都不占优势。
更要命的是,中国企业也杀进来了,而且来势汹汹。国家早在2021年就把人形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2023年又出台指导意见,提出“三步走”目标。今年春晚上,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扭秧歌,把全球观众都看傻了。
中国企业虽然AI能力还差点意思,可供应链和成本控制那是真牛。马斯克还在吹1万美元的时候,宇树的第三款机器人已经卖到3.99万人民币了。更绝的是,宇树从2020年起就开始赚钱了,去年净利润接近一个亿,这在全球都是头一份。
最近宇树又发布了新一代仿生人形机器人H2,动作更流畅,跳舞耍拳样样在行。中国企业还特别务实,一开始就跟产业绑得死死的。优必选拿下觅亿汽车9051万订单,跟居然之家签了500台的采购协议;智元机器人和宇树中标中国移动1.24亿的订单。
除了这些,乐聚、傅利叶、普渡科技这些公司也都冒出来了,个个都有明确的应用场景——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医疗、教育、配送,什么都能干。
现在人形机器人的竞争,早就过了玩概念的阶段,全面进入商业化比拼了。波士顿动力呢?除了做网红,还是没找到方向。商业化还得靠股东,今年4月现代汽车宣布未来几年要买“数万台”机器人。说白了就是自家人捧场。
去年,波士顿动力总算有了大动作。液压版Atlas退役,电驱版Atlas上线,公布了六项重大技术更新。可定价呢?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7万。这价格别说跟中国企业比了,就连Figure AI这些美国同行都比不过。
搞了这么多年,波士顿动力好像从来没走出过MIT的校园。技术确实牛,可做生意这事儿,真不是光有技术就行的。你觉得呢?一家技术领先的公司,最后却在商业化上栽跟头,这到底是时代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自己没跟上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