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为何特别推崇“儒林传”?班固的史学思想值得深思

东汉章和元年,史学家班固历时二十余载完成《汉书》,这部记载西汉一朝兴衰的史书,在体例上承袭《史记》,却做了一个重要创新——专设《儒林列传》,详细记载了西汉一代经学大师的生平与传承。 司马迁的《史记》中,儒者分散在各传记中,并无专门章节。班固为何要单独立传?《儒林传》位列众传之首,收录人物达六十余位,篇幅浩大,用心良苦。班固在传序中写道: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寥寥数语,暗藏深意。 这位出身儒学世家的史官,在编纂史书时,究竟想传达什么史学理念?《儒林传》的设立,对后世史学有...

东汉章和元年,史学家班固历时二十余载完成《汉书》,这部记载西汉一朝兴衰的史书,在体例上承袭《史记》,却做了一个重要创新——专设《儒林列传》,详细记载了西汉一代经学大师的生平与传承。

司马迁的《史记》中,儒者分散在各传记中,并无专门章节。班固为何要单独立传?《儒林传》位列众传之首,收录人物达六十余位,篇幅浩大,用心良苦。班固在传序中写道:"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寥寥数语,暗藏深意。

这位出身儒学世家的史官,在编纂史书时,究竟想传达什么史学理念?《儒林传》的设立,对后世史学有何深远影响?

01

班固出生于扶风安陵的世家大族,父亲班彪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彪晚年致力于续补《史记》,撰《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正是在父亲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汉书》。

永平五年,班固因私自修史被人告发,下狱待审。弟弟班超赴京为兄申辩,递上已完成的书稿。汉明帝刘庄阅后,不但释放了班固,还召其入京,拜为兰台令史,正式参与国史编修。

在兰台的日子里,班固得以接触大量官方档案文献。他埋头典籍之间,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历史书应该如何写?记录什么?传达什么?

一日,同僚傅毅来访,见班固在案前沉思,便问:"子长史公已著《史记》,详备完整,你为何还要重写西汉一朝?"

班固抬起头:"《史记》固然详备,可史公笔法,褒贬不明,义理不显。他记事重故事性,轻教化意义。"

"历史不就是记录发生过的事吗?"傅毅不解。

"记事是本,明理是末。本末不可偏废。"班固说着,展开一卷竹简,"你看史公写儒者,散见各处。孔子、孟子、荀子分列不同篇章,后学无法窥见儒学传承脉络。"

"那你打算如何?"

"我要立《儒林传》,"班固目光坚定,"将汉代儒者专门列传,上溯孔子,下至当世,让后人明白,儒学如何在汉代发扬光大,经学如何传承不绝。"

傅毅沉吟片刻:"单独立传,这是创举。可你为何如此看重儒者?"

班固放下竹简,起身走到窗前:"傅兄可知,高祖取天下,靠的是什么?"

"自然是武功。"傅毅答。

"对,可守天下呢?"班固转身,"高祖时,陆贾劝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祖这才开始重视文治。武帝时,董仲舒献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治国之本。"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傅毅点头,"你要通过《儒林传》,说明儒学对汉朝的重要性。"

"不光如此,"班固说,"我还要让后世明白,一个朝代的兴盛,不光靠疆域辽阔、府库充盈,更要靠文化昌盛、教化兴隆。武功可以开疆拓土,文教才能长治久安。"

这番话,道出了班固修史的核心理念。他认为,历史不仅要记录帝王将相的功业,更要记录文化教化的传承。一个朝代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打了多少胜仗,而是看它培养了多少贤人,传承了多少学问。

班固开始收集儒者资料。从伏生传《尚书》开始,到申公传《诗经》,从辕固生传《齐诗》,到董仲舒传《公羊春秋》,一位位经学大师的生平、学术、传承,都被详细记载。

有人问班固:"这些儒者,有些只是教书匠,既无官职,又无显赫功业,为何要如此详细记载?"

班固答道:"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这难道不是功业?一个好老师,培养出的学生,影响几代人,这功业比打一场胜仗要大得多。"

他在《儒林传》序言中写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设弟子员,传业者益众。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这是在说,武帝设立官学制度后,儒学传承有了制度保障,才有了汉代人才辈出的盛况。

班固记载儒者,不光记其人,更记其学。每位大师传承哪家学说,有何创新见解,弟子有谁,传承到何人,都详细列出。读者读完《儒林传》,就能清楚了解汉代经学的传承脉络。

有一次,班固和史官同僚讨论历史的价值。有人说历史是给后人看的,让后人知道前朝兴衰。班固摇头:"历史不光是给后人看,更是给当下看。"

"当下?"同僚不解。

"对,"班固说,"我写《儒林传》,就是要告诉当下的人,这些大儒如何传承学问,如何培养弟子,如何影响社会。这些经验,对当下的教育有直接借鉴意义。"

他指着案上的文稿:"你看伏生,年九十余,仍口授《尚书》给晁错。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当下的士人学习?"

"可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有人说。

"过去的事,蕴含着不变的道理,"班固语气严肃,"人性没变,治国理政的根本道理也没变。我记载这些儒者的言行,就是在记载这些永恒的道理。"

章和元年,班固完成《汉书》的最后篇章。他重新审视《儒林传》,心中感慨万千。这一篇传记,他用心最深,修改次数最多。

同僚们不理解:"其他传记你改个两三遍就定稿了,为何《儒林传》反复修改?"

班固沉默片刻,说道:"因为这一传,关系到我整部《汉书》的史学理念。"

"史学理念?"

"对,"班固正色道,"史书该记载什么?如何评判历史人物?用什么标准编排体例?这些问题,都通过《儒林传》的设置得到了回答。"

众人面面相觑,不太明白。

班固继续说:"历代史家记史,多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功业武功为标准。我立《儒林传》,就是要打破这个传统,告诉世人——"

他话说到一半,却停住了。众人等待着,想听他说出那个关键的观点——

02

"文化传承,重于武功赫赫。"

这句话,道破了班固史学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一个朝代的真正成就,不在于开疆拓土,而在于文化昌明;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不光是帝王将相,更应该包括那些传道授业的大儒。

《汉书》体例承自《史记》,都是纪传体,但班固做了重要改动。司马迁写《史记》,有"世家"一类,专门记载诸侯王的事迹。班固的《汉书》取消了"世家",因为汉朝已经是大一统王朝,诸侯国不再有独立地位。

可他增加了《儒林传》。这个调整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取消"世家",是确立中央集权的历史观;增设《儒林传》,是强调文教治国的史学理念。

班固在《儒林传》序中写道:"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他担心儒学经典失传,担心先贤思想断绝。设立《儒林传》,就是要记录这些文化传承的守护者,让后人知道,儒学经典是如何一代代传下来的。

这种史学观念,与司马迁不同。司马迁写史,重视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冲突,重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有功有过,充满人性的真实感。

班固写史,则更重视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他笔下的儒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社会教化的推动者。他不太关注这些人的性格缺陷或生活细节,而是关注他们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

《儒林传》开篇讲述的是伏生。这位九十多岁的老者,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把《尚书》藏在墙壁里。汉兴后,他把仅存的二十九篇《尚书》传授给晁错。班固详细记载这个过程,就是要说明:文化传承的艰难,经典保存的不易。

接下来记载申公、辕固生、韩婴等人。这些大儒各传不同经典,创立不同学派。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制度后,这些学派都成为官方认可的学术流派。班固通过《儒林传》,把这个学术体系的建立过程完整呈现出来。

他还特别记载了董仲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理论,对汉代政治思想影响深远。班固在传中详细记录董仲舒向汉武帝进献的"天人三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儒家治国理念的文献。

有人批评班固过于推崇儒学,认为他有偏见。这个批评不完全错,也不完全对。班固确实更认同儒家思想,这与他的家学背景有关。可他推崇儒学,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个政策是对是错,历来有争议。可不可否认的是,儒学为汉朝提供了统一的文化基础和价值标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来维系。

班固看到了这一点。他设立《儒林传》,就是要说明:儒学对汉朝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些传播儒学的大儒,那些培养弟子的老师,他们的功劳不在战场上的将军之下。

《汉书》完成后,成为后世修史的典范。历代正史都效仿班固,设立《儒林传》或类似的文化类传记。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的《二十四史》。可以说,班固开创了以文化教育为史学关注重点的传统。

后世史家评价班固,往往说他的史学才华不如司马迁。这话有一定道理。《史记》的文学性、故事性确实更强,读起来更引人入胜。可班固的贡献在于,他确立了官修正史的标准体例,明确了史书的教化功能。

班固认为,史书不光是记录过去,更是要指导未来。记载帝王的功过,是为了让后世君主引以为鉴;记载儒者的言行,是为了让后世士人有所效仿。历史书是一面镜子,映照的不光是过去,更是未来。

《儒林传》的设立,还有一个深层含义:确立文化人的历史地位。在此之前,能进入史书的,主要是帝王将相、王侯贵族。普通的教书先生,很难留名青史。班固立《儒林传》,给了这些文化人一个历史地位,承认了他们的社会价值。

这一点影响深远。后世士人读史,看到《儒林传》中的前辈,就会明白:做学问、教书育人,也能名垂青史。这种价值导向,对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班固晚年时,有人问他:"你写《汉书》,最满意哪一部分?"

班固答:"《儒林传》。"

"为什么?"

"因为这一传,写出了我对历史的理解,对文化的尊重,对教育的重视。如果后人读《汉书》,只记住帝王将相的征战功业,那我这部书就失败了。如果他们还能记住《儒林传》中那些传道授业的大儒,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那我的心血就没白费。"

章和二年,班固去世。他留下的《汉书》,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而《儒林传》,作为这部巨著中的重要篇章,更是影响了千年史学传统。

今天我们读《汉书》,不光要看帝王的兴衰,将相的功业,更要看《儒林传》中那些默默传承文化的大儒。他们的名字也许不如帝王响亮,可他们对文明的贡献,丝毫不逊于疆场上的将军。

班固用《儒林传》告诉我们:真正让一个时代伟大的,不是武力,而是文化;真正值得铭记的,不光是征服,更是传承。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

电话:

邮箱:

QQ:

足球资讯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