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居民注意!12000平米“巨无霸”生鲜市场来了,半年连开3家!
最近很有意思,当所有人都在吹牛批,说什么线上流量、私域运营、元宇宙卖菜的时候,总有一些“憨憨”企业,在干最苦最累的活儿。 比如,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咣当一下,砸出一个一万多平米的生鲜大卖场,还嚷嚷着半年内要搞三家。 这个操作,在很多玩资本的兄弟们看来,简直是逆潮流而动,属于石器时代的打法,哭笑不得。 但我想说,这事儿吧,一点也不好笑。 本质来看,这根本不是什么零售业的“文艺复兴”,而是一场不动声色的“再工业化”运动,正在我们最熟悉的菜市场领域悄悄上演。 这套打法的祖师爷,不是什么互联网大...
最近很有意思,当所有人都在吹牛批,说什么线上流量、私域运营、元宇宙卖菜的时候,总有一些“憨憨”企业,在干最苦最累的活儿。
比如,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咣当一下,砸出一个一万多平米的生鲜大卖场,还嚷嚷着半年内要搞三家。
这个操作,在很多玩资本的兄弟们看来,简直是逆潮流而动,属于石器时代的打法,哭笑不得。
但我想说,这事儿吧,一点也不好笑。
本质来看,这根本不是什么零售业的“文艺复兴”,而是一场不动声色的“再工业化”运动,正在我们最熟悉的菜市场领域悄悄上演。
这套打法的祖师爷,不是什么互联网大V,而是100多年前的亨利·福特。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造T型车的福特。
大家对福特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流水线上。
但福特真正拉风的地方,是他当年搞的那个叫“鲁日河工厂综合体”的玩意儿。
那是个什么概念?
那不是一个工厂,那是一个工业王国。
从铁矿石和煤炭运进来,到一辆完整的汽车开出去,中间所有的环节——炼钢、轧钢、发动机制造、玻璃生产、轮胎制造——全在同一个园区里完成。
福特甚至拥有自己的矿山、铁路和船队。
为什么要这么干?
因为福特这个老哥,是个控制狂。
他深刻地理解一个残酷的商业现实:产业链上任何一个你无法控制的环节,都可能在关键时刻要了你的命。
供应商可以涨价,可以断供,可以给你次品。
与其跟这帮草台班子天天撕逼,不如老子自己全干了。
这就是最原始、最笨重,但也最硬核的“全产业链自营”。
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垂直整合”。
它的核心逻辑只有一个:用巨大的、一次性的资本投入,来换取长期的、绝对的确定性和成本控制。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这个在上海开大卖场的生鲜企业。
它在干什么?
“自种、自养、自产、自销”。
翻译一下:它有自己的蔬菜大棚,这是农业;有自己的养猪场,这是畜牧业;有自己的食品加工厂,这是工业;有自己的物流车队,这是运输业;最后,有自己的大卖场,这才是零售业。
这不就是把鲁日河工厂的逻辑,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猪肉和青菜上吗?
从地里的种子,到你餐桌上的盘子,它想控制住中间的每一个环节。
过去二十年,我们听得耳朵都起茧子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是“轻资产”,是“平台化”,是“连接大于拥有”。
最靓的仔,是那些手里既没有一辆车,也没有一个司机,却能做成全球最大出行平台的公司。
大家都在比谁更“轻”,谁的杠杆翘得更高。
在这种思潮下,像清美这种“重资产”模式,简直就是异类。
但兄弟们,时代变了。
当“效率”这两个字被捧上神坛太久之后,人们开始慢慢想起另一个被遗忘的词:“安全”。
过去我们追求的,是全球化的、精益化的、零库存的“即时生产”(Just-in-Time)供应链。
一个手机,芯片是A国的,屏幕是B国的,电池是C国的,最后在D国组装。
这种模式在太平盛世,效率确实飞天了。
但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比如某条运河堵了,或者某个地方的电网崩了,整条产业链就得瘫痪。
这几年全球性的各种黑天鹅事件,本质上就是一剂疫苗,给我们这些迷信“效率至上”的人,狠狠来了一针。
大家突然发现,那些看似高效的全球供应链,其实脆弱得像纸一样。
于是乎,一个逆全球化的潜流开始涌动。
各国开始强调“供应链安全”、“制造业回流”。
这种宏大叙事,最终会像水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毛细血管里。
你买的猪肉,就是这其中最敏感的一根毛细血管。
你希望它来自哪个环节最少的渠道?
是那个经过了无数个批发商、代理商、物流商,在各种仓库里辗转腾挪,最后才出现在你面前的猪肉?
还是那个今天早上在自家屠宰场处理完,两小时内就摆上货架的猪肉?
人性,在食物这种关乎生存的硬通货面前,永远会选择后者。
所以,这家企业承诺的“价格更低”,其实只是一个营销的“钩子”。
它真正贩卖的,是一种叫做“食品安全确定性”的奢侈品。
它通过自建全产业链,把这条链条上所有的不确定性,都内部消化掉了。
这里必须抛出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冷知识炸弹:我们日常在菜场或超市买菜,菜价里最大头的成本,往往不是农民伯伯的种植成本,也不是中间商的利润,而是“损耗成本”。
一车青菜从山东运到上海,路上颠簸、保存不当、上下车磕碰,最后到你手里之前,可能已经有20%-30%烂掉扔了。
这部分成本,最终都会摊到你买的那棵新鲜的青菜上。
而全产业链自营,最牛的地方就在于,它能把这个损耗率降到最低。
凌晨采摘,冷链直送,两小时上架——这个流程不仅仅是为了“新鲜”,更是为了“省钱”。
它省下的,就是那惊人的损耗成本。
这才是它敢于承诺低价的底层逻辑,一个逻辑比较硬的优势。
所以,别再简单地把这种生鲜购物综合体看成是传统菜市场的升级版了。
它不是。
它是食品领域的“鲁日河工厂”,是消费领域里“逆全球化”和“供应链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它代表着一种战略重心的转移:从对“效率”的极致追求,转向对“安全”和“确定性”的重金押注。
这种模式能不能最终跑赢那些轻资产的互联网平台,现在还不好说。
毕竟,这种重资产模式,前期投入巨大,管理极其复杂,对现金流的要求也极高,一步没走好,就可能把自己活活拖死。
但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它告诉我们,商业世界的风向,可能真的在变。
那种只靠一个PPT、一个APP就想撬动整个世界的时代,也许真的要过去了。
未来,真正值钱的,可能不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连接”,而是那些你能牢牢抓在手里的土地、工厂和渠道。
说到底,历史总在押韵地犯傻。
我们花了半个世纪去拆解产业链,把它分散到全球,现在,又可能要花另一个半个世纪,再辛辛苦苦地把它们一个个装回来。
我们普通人看不懂那么多宏大叙事,但看着货架上那便宜又新鲜的鸡蛋,心里踏实,这就够了。
毕竟,在所有的不确定性面前,我们能抓住的,也只有一顿晚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