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被狠狠上一课,一公里阵地就7名乌军:全靠机器人无人机开火
波克罗夫斯克,雾比棉花还厚的早上,俄罗斯部队就这么拎着摩托和皮卡杀进来了。这个地方,不是小镇,是顿涅茨克地区的物流命脉,红军城,乌克兰和俄罗斯为了它磨了一年半的牙。2025年11月11日,BBC、路透社视频都拍到,成群的俄军骑摩托、坐破皮卡,甚至蹲在车顶往市区里钻。看着像骑行活动,其实是突击渗透。 侵入的兵力不算太大,乌克兰通报是300到500人。俄罗斯国防部嘴硬,说东南和北部都有推进,还插旗拍照。真以为雾能让无人机瞎眼,他们就能刷个城市打卡照。这回算是碰上硬茬子,全程只有人影稀疏的乌克兰士兵...
波克罗夫斯克,雾比棉花还厚的早上,俄罗斯部队就这么拎着摩托和皮卡杀进来了。这个地方,不是小镇,是顿涅茨克地区的物流命脉,红军城,乌克兰和俄罗斯为了它磨了一年半的牙。2025年11月11日,BBC、路透社视频都拍到,成群的俄军骑摩托、坐破皮卡,甚至蹲在车顶往市区里钻。看着像骑行活动,其实是突击渗透。
侵入的兵力不算太大,乌克兰通报是300到500人。俄罗斯国防部嘴硬,说东南和北部都有推进,还插旗拍照。真以为雾能让无人机瞎眼,他们就能刷个城市打卡照。这回算是碰上硬茬子,全程只有人影稀疏的乌克兰士兵在阵地,但火力密得像钉床。
积怨不短。2024年底,俄罗斯就开始盯着波克罗夫斯克,战争研究所每天都追踪这一线的情况。雾天是他们的机会窗口,乌克兰第七快速反应军团也承认,这样的天气让空中无人机侦察受严重影响。于是俄军分成小股,从E50公路南方向绕,用轮子和发动机替代坦克炮,直接避开大道冲进城。
他们的剧本很简单,把城市当成空地冲过去,用快速移动绕过硬防线。然而进城后才发现,乌克兰兵力分布很奇怪,每公里前线才4至7个士兵,和常规大兵团布防完全不一样。可火力网络一点不缺,真正拦路的,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战士”。
乌克兰总司令西尔斯基当天公开了数字,10月份空中无人机击毁了7.7万个俄罗斯目标,地面机器人运输近30万公斤物资,还能撤伤员。这不是噱头,爱尔兰时报、RFERL都报道过这种打法。在波克罗夫斯克,轮式机器人负责运弹药、拉伤员,士兵躲在地下或后方遥控,无人机、自爆机、喷火机、机枪机器人织成一张完整的杀伤网。
雾确实让空中手段打了折扣,但地面系统几乎不受影响。俄军的摩托和皮卡在狭窄街道里遇上机枪塔,瞬间变成靶子。乌克兰报告里,不止一次出现“毁了5辆摩托和5辆车”的记录。这种场景和他们在巴赫穆特的打法是两个世界。以前是用人肉去换反击机会,把城市炸成废墟。现在波克罗夫斯克,社区大楼还立着,因为人不再站在第一线,机器替他们去死。
俄罗斯吃的亏还不止于此。他们的第1435摩托化团刚拿下附近的村子,用了一整天清理244栋楼,觉得城里也是这个难度。雾一散,乌克兰无人机恢复活动,俄军的轻型车辆成了空中的游标卡尺,精确锁定。战争研究所的报告说,他们在这里推进缓慢,是因为乌克兰用无人系统封死了物流线,俄罗斯只能一点点拔外围火力。
从视频剪辑里看,俄军车队进城还扔路障,显得很有序。但乌克兰国家卫队的画面更直白,无人机和机枪塔直接扫过去。路透社的视频甚至拍到俄军摩托在雾中冲锋的瞬间,像是英勇时刻,然而结果是部分车辆被炸毁,很多人连撤都撤不出来。
战争研究所在11月12日的更新里明确提到,俄罗斯在北部推进,但乌克兰反击清掉了一些街区。俄军的渗透策略本质上是在测试对方火力弱点,可雾天一结束,这套轻型快速打法暴露了软肋:速度快不代表安全,碰上无人武器封锁的城市网络,伤亡率高得让人怀疑这战术还有没有重来机会。
这场冲突更像是一堂课。俄罗斯想用传统机动战的思路,把波克罗夫斯克撕成几块,从内部瓦解防线。但在这里,乌克兰把前线变成了技术防线,用最少的人布最大范围的刀阵。以前他们缺无人系统,城市战就是血战;现在机器人可以送弹、上火炮、撤伤员,士兵只用操控就能改变一线局面。
而俄军的轻型部队,在面对这种无死角的电子化火力时根本没有空间。雾,只是他们的临时掩护。一旦条件恢复正常,这种渗透就会被迅速反咬。战争研究所的分析,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这一点,推进慢,是因为对手不是用人顶着,而是用不怕死的机器消耗你。
波克罗夫斯克的建筑还在,就是因为乌克兰让机器替人站岗。对俄军来说,这已经不是传统的城市战,而是进了一个随时会动的陷阱。轻型车队的速度,在一张隐形网里,并不能带来任何安全感,反而意味着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视频里的爆炸画面。


